“镇江市京口区用‘六有六化’的工作思路来规范推进社区工作者招聘、培养、管理、考核等,形成这一体系建设的‘完整链条’,很翔实、很受用。”3月4日,全省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推进会在镇江召开,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文奇在大会上说。
去年初,镇江市京口区在全省率先试点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出台“1+6”系列文件,打造“双全”(全科+全能)职业名片,建立“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形成了“六有六化”的改革创新路径,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路子。
陈琪是京口区四牌楼街道江一社区老社工,1999年刚入职时他每月工资只有200元,而随着去年京口区出台了“三岗十八级”的薪酬体系,现在他一年到手6.7万元。“待遇留人”只是京口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京口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徐玉军介绍,针对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任务不明晰、选聘不规范等问题,京口区出台《关于构建京口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的意见(试行)》“1+6”文件,形成了由员额管理、选任转聘招聘及人事档案管理、职业培训、全科+全能社工考聘、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职业薪酬体系构成的“工作链”,不断增强岗位磁力。
运用系统化思维,京口区让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立起来。根据正职、副职、工作人员“三岗”,设置1-18级岗位等级和系数,岗位实行“晋级制”,每3年晋升一个等级;明确职业资格,以“双全”为准入门槛,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有效破解社区工作者身份难题。不久前,中组部城市基层党建调研组来到京口调研,认为京口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人才也随之而来。京口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晓文介绍,此前京口统一公开招聘18名社工,报名比例高达1:16,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4.4%。
制度设计在顶层,实践落实靠基层。京口区在社区治理服务品牌体系上颇费心思,使社区治理“有温度”。“社区对我们一家真是帮助太大了!”3月20日,面对记者采访,58岁的李凤英激动地说。李凤英是京口区健康路街道气象里社区华星新村的居民,老伴中风在床,几年前儿媳妇出走,儿子也离家杳无音讯,留下现年11岁的孙女,家庭失去经济来源。气象里社区将其列为四星服务家庭,每月上门走访一次,逢年过节上门慰问,并为孙女申请了助学金。
“五星”网格服务模式是气象里社区首创,将辖区2646户家庭按照1-5星分类建档,对独居老人、低保、失业、重残等对象重点走访服务。“社区依据‘一户一档’、分类梳理、动态管理的需求,建立网格民情档案,实施星级管理,实现了辖区居民户户有访。”气象里社区党委书记金茜说。这一模式如今已在京口全区有效推行。
京口区大市口街道米山社区党总支书记盛晓芳介绍,围绕“米服”党建品牌,社区成立“米服”八队,即“米剪”“米乐”“米宝”“米聊”“米法”“米环”“米议”“米网”,以项目化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受到辖区居民欢迎和好评。
在正东路街道京口路社区居民们的身边,“四大银行”的存在将社区居民们紧密联系起来。“四大银行”即:“道德银行”“食品银行”“艺术银行”“民生银行”。京口路社区党委书记孟家园介绍说,“食品银行”是与各大超市及爱心商家合作,把即将临期的食品或商家捐赠的爱心商品收集起来,分发给有需要的家庭;“道德银行”则是“5换1”,居民可免费使用社区各类场地,但每活动5小时,就需要在社区梳理制作出的困难家庭“需求清单”里挑选一项提供1小时的服务;“艺术银行”是邀请名师定期免费授课,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民生银行”正在打造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科普展示馆、农耕种植园等集学习型、生活型于一体的服务功能场馆。
阎兆萍是京口路社区的“五星”服务家庭,每周一到周五,她都可以从“臻品汇”领到一份丰盛的午餐,此外,每周五她还能从社区领到一次爱心单位赞助的新鲜蔬菜,这便是从“食品银行”中获得的福利。3月14日,记者在京口路社区4楼顶层看到,这里开辟出一块“爱心家园”田地供受助家庭认领,耕地、播种、施肥、采摘等完全由居民负责。“从享受服务到提供服务,这也是为了让困难群众发挥个人所长,从而提高对社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孟家园说。
“顺应城市现代化治理新形势新要求,围绕街道社区党组织‘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唱响‘党建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时代强音,京口区构建了有京口特色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打造出了‘京口样本’。”京口区委书记殷敏说。
知居民情、得群众心。京口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的完善彰显了党建对社区治理的有效引领,去年全区解决群众烦心事1430余件,66个社区(村)获省级以上荣誉101次;获评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入围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