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的门头印着岁月的痕迹,灰青色水泥路走过了几代人,进门就能看到枝叶阔大的芭蕉树,这是十几年前李银江种下的。
30多年过去,江苏省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守着这座温馨家园,守着这里的老人们。这里从最初只有7个老人到如今100来个,从不了解不愿来到争着来盼着来,从默默无闻到名扬天下,他也从当年的“小李”变成了“老李”。
7月的天气有些闷热,老人们或坐在屋里凉快,或摇着蒲扇屋前闲聊。63岁的李银江闲不住,日常习惯了逐个巡查,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走走看看。这些年来,他为72位老人养老送终甘当“孝子”,为他们撑起了一片安享晚年的天空。
一双“解放鞋” 趟出了第一代敬老院
李银江有个旧箱子,装的全是敬老院初建时期的材料,里面有一双绿得发灰的老式橡胶底“解放鞋”。
“这是当初盖养老院时我穿的,推车、搬砖、和水泥,和工人一起在工地上干活,半年磨坏了好几双。”李银江说。
时光穿过这双解放鞋,上世纪八十年代,桂五镇响应国家政策准备建设一所敬老院。李银江清楚记得,1986年4月20日,当时的镇党委书记来找他谈话,希望他接下敬老院这副担子:“你有农村基层工作的经验,擅长邻里关系的调解,应该在新生的养老领域闯一闯。”
当时,27岁的李银江是桂五镇四桥村党支部书记,对突然的工作调整有所不解,但面对紧急的任务还是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
第一次来到现场时,李银江还是傻了眼,“只有一片荒地,连块砖都没有。”把敬老院的牌子临时挂在了大树上,李银江就动身找人去商量盖房子的事情了。
工程开建了,白天李银江就和工人们一起在工地干活,村里有人开玩笑,“监工头变成了小工头”。晚上,为了保证工地上建材的安全,他买了4斤多的塑料布,铺上稻草,通上电灯,搭起了简易的棚子,直接睡在了工地上。这一睡就是90多天,看到李银江身上脚上经常都是泥巴,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家里人叫他“泥猴子”。“衣服脏了我就近到外面的小河里洗,也没空管着干净不干净,就想着赶紧把敬老院建起来。”他说。
3个多月风吹日晒,敬老院终于盖好了,总占地4.2亩,8间红砖瓦房用作老人宿舍,3间厨房,还有一个老式的厕所,总建筑面积不到200平米。有了房子,李银江“心里踏实多了”。
在当时,一些没有收入的孤寡老人养老确实是问题。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敬老院还是个新生事物,没有人主动愿意来这里养老。
没人来,李银江就自己去请。在摸排镇里的孤寡老人情况后,李银江连续去了几位孤寡老人家里做工作,“来这里包你们吃喝,有病了带你们去看病,我把你们当父母一样孝顺……”在李银江的承诺下,桂五镇敬老院第一批7位老人成功入住,李银江也开启了他奉献半生的养老事业。
一片炙热心 撑起孤寡老人舒心家
在李银江的办公桌上,有一本褐色封皮的小笔记本,内页纸已经发黄,这是他刚工作那年单位发的本子,上面记录了早年敬老院老人的入住时间、出生及过世时间。
30多年如一日,李银江有空就会去老人房里巡查,了解老人的需求,观察健康情况,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谁不按时吃饭,身体有异样的,我都会记录下来,及时去沟通解决。”为了方便照顾老人,退休后,李银江更是直接把家搬到了敬老院,和老人们一起同吃同住。
敬老院会计方媛说,李银江现在不愿意出远门,出门在外每天都会打几个电话问院里的情况,“他心里放不下院里的老人。”
早年,敬老院只有一名炊事员,大事小事李银江都自己干,修灯泡、修电风扇、打扫卫生、带老人看病拿药,有老人不识字,他还要盯着老人按时按剂量吃药。老人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在敬老院首批入住的老人中,有一位陶玉兰奶奶,隔一段时间会把积攒的硬纸板、废旧瓶子拿去镇上卖,一天下来能卖个几块钱。九十年代初的农村,冰淇淋是个新鲜物,陶奶奶看到镇上很多小朋友争着买“蛋筒”,5毛钱一个,老人家平日里舍不得花钱,却想着给“小李”买一个。两公里的路,等她手捧着“蛋筒”回到敬老院的时候,已经融化只剩下纸皮了。
“我那时候就想着,一定要尽全力给他们一个安稳的晚年生活,这里就是他们的家。”陶奶奶在这里生活了20年,2006年过世。提起这段往事,李银江不免又红了眼睛。
1987年11月8日,首批入住的五保老人李奇山去世,是敬老院去世的第一位老人。李银江在敬老院设了灵堂,戴上黑袖章,守灵三天,还把妻子带过来,磕头、烧纸。33年来,先后有72位孤寡老人在敬老院去世,李银江也先后给孤寡老人当了72次“孝子”,每次都像亲儿子一样按照当地风俗送他们走完人世间的最后一程。
院里有一处追思堂,这是李银江设来供奉已经过世的老人。“有的老人无儿无女,他们过世后,我希望有个地方能够思念他们。”
李银江的孝心感动了老人,也传出了敬老院。如今,更是有老人指着要来到桂五镇敬老院养老。
一个“养老梦” 助推个人孝到大家孝
修剪整齐的苗圃、青翠碧绿的菜园、清澈见底的池塘……在这里,老人们可以打牌、看电影、种蔬菜。如今的桂五镇敬老院像个大花园,老人之间相处也其乐融融。
经过几次翻修,桂五镇敬老院变的越来越“年轻”,面积从当初4.2亩扩展到现在34.5亩;房子从当初200平米增加到现在2850平米;服务功能和服务对象也由少变多,孤残儿童、重度残疾人和空巢老人也住进来了。
把孤寡老人当亲人养,让他们把敬老院当成家,李银江没少动心思,也琢磨出了一套独特的实践型养老新模式。
老人们大都来自农村,一辈子忙惯了,来到养老院,突然闲下来,斗嘴闹矛盾的很多。怎么办?李银江想了个办法,决定建个“农疗园”,让老人们忙起来。他在敬老院后面开出几块荒地,一处种粮,一处种菜,一处养鱼。种与不种,全看老人自愿。愿意种的,采取工分制,劳动一小时计一分,每分3元。“农疗园”一推出,立马受欢迎,多的一天能挣二三十元。李银江推而广之,扫地、喂猪、洗衣、烧水、买菜、制定菜谱,全部纳入工分制。年底分红,有的老人能拿3000多元!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管理难题,老人们的身体也好多了。
如今,敬老院里吃的蔬菜都是老人们自己种的,安全健康。有时候,蔬菜多了吃不完,李银江就组织大家带着蔬菜去看望附近困难的家庭。“让老人有事情做,感觉自己被需要,有价值,老有所乐,这样他们心里也会舒坦些。”李银江说。此外,他在院里经常提倡互帮互助,年轻的老人照顾年老的老人,身体健康的要帮忙照顾身体不好的,有难题大家也可以互相商量解决。
在这样的“劳动性”养老模式下,桂五镇敬老院氛围越来越融洽。曾经,社会上有几家养老集团开出高薪挖李银江过去,都被他一口拒绝了。“我答应给老人们当儿子的,他们的养老问题才是我最重要的使命。”时代在变,初心不改。李银江对每一位老人都悉心照顾,甘当全院老人的“孝子”,他的孝心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9年4月,李银江获得了民政部最高奖项孺子牛奖,他也是江苏唯一的获奖者。
获奖后,李银江也没有闲下来,他希望能够传承孺子牛精神,“光我一个人孝顺是不够的,要大家一起孝顺,才能助推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对于“劳动型”养老模式,他也希望能够传播到更多地方去,“大家一起探索更合适的养老制度和模式,让天下的孤寡老人都能够过好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