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热辣辣的小龙虾占领着都市老饕们的味蕾,在江苏省盱眙县——全省小龙虾的主要供应区,黄花塘镇也一派繁忙:第一茬小龙虾刚刚运到市区的餐桌上,那一边,插秧机已井然有序地播下绿油油的秧苗,而农民们也马不停蹄,将活蹦乱跳的第二茬虾苗投放到田边的水沟里。
黄花塘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军部曾驻扎在这里达2年8个月之久。然而,农村集体经济增收乏力,自身“造血”功能欠缺带来的“村穷镇弱”的贫困实情,一度成为革命老区挥之不去的阴影。
2016年7月,黄花塘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点穴式”重点帮扶单位,省农科院积极开展调研与帮扶工作,通过输送人才、配备项目、搭建平台、党建共建等创新手段形式,打通增收“堵点”,唤醒产业活力。其中稻虾综合种养新模式在革命老区的推广应用,为黄花塘镇农业产业兴旺打下重要基础。
因镇制宜,科学谋划小龙虾养殖新模式初露端倪
“由于龙虾是盱眙特色支柱产业,我们因镇制宜,在现有的水稻田上精准实策,实行稻虾共作。”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处李德新研究员介绍。
省农科院经作所沈新莲研究员是 “开荒者”之一。2015年,她来到盱眙挂职副县长。彼时,从湖北“取经”而归的盱眙县政府正大力倡导开展小龙虾养殖新模式,沈新莲和粮作所水稻专家们一起,决定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通过“做给农民看”,再“带着农民干”。
把小龙虾养进水稻田并不简单,首先要过“三关”:一是水质关,小龙虾对水质要求很高,稻田不能打化学农药,需要采取绿色防控措施。二是品种关,要选择抗性好、耐水淹、抗倒伏、生育期短的水稻品种,更利于小龙虾养殖和收获。三是技术关,找到小龙虾与水稻共作的最佳“时机”和最适种养方式。为了越过难关,非水产专业的沈新莲白天下地观察,晚上翻阅书籍,国内资料不足,留美归来的她一鼓作气,翻译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小龙虾的生产手册。这本手册,不仅是她养虾的“工具书”,之后,也成为了她开展农民培训的“朴素”教材。
很快,黄花塘镇五星村的稻田边开挖出了1米宽的水沟。 “3月在水沟里放入第一季小龙虾的虾苗,6月份大虾收走,然后种上水稻,再接着补充虾苗。”在沈新莲等人的努力下,当年,“稻虾共作”试验就获得成功,水稻与小龙虾结为“互帮互助”的亲密伙伴。一年下来,一亩地水稻能收获1200多斤,小龙虾能捕捞100公斤。
在当地企业“试验”成功后,农民们也喜出望外,不到一年,“稻虾共作”的希望田在盱眙铺开3万多亩。
“一稻三虾”,科研助力稻虾产业风生水起
2017年,省农科院在黄花塘镇成立了“黄花塘革命老区博士服务工作站”,以全院专家团队为支撑,为盱眙黄花塘革命老区提供省农科院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技术,为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专家团队里,也包括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张家宏研究员。这个与小龙虾打了21年交道的专家,为黄花塘镇带去了自己钻研多年的独创成果——“一稻三虾”种养模式,这种模式在传统“稻虾共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一期成虾和一季虾苗,实实在在提高了老乡们的收成。
四月,张家宏需要马不停蹄地“跑现场”,对农户及农企进行技术指导,确保他们顺利在4月卖出自繁的“稻后虾苗”,同时转塘投入虾苗,5月即可捕秧前,延续之前“稻虾共作”模式再放入第二茬虾苗,7、8月“稻中虾”即上市;秋冬季水稻收割前后,再放养亲虾至翌年4月繁育一期虾苗,这便是“稻后虾”。虾苗越早上市价格越高,今年 3月底虾苗价格高达40元一斤,4月初价格在30元一斤。如此一年里,稻田可收获一季稻谷,春季和夏季共收获两期成虾,翌年春季还可收获一期虾苗,这便是堪称稻田养虾3.0版本的 “一稻三虾”。
“另外,我们还自主研发了稻田养虾专用肥和专用饲料供农户选用,解决了稻和虾的绿色营养问题。在病虫防控上,指导农户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四位一体’的绿色防控措施,更是收效‘快净稳’。” 张家宏介绍。
正是得益于这些绿色种养、绿色营养和绿色防控手段,虾农们意外地在水稻身上发现了新的商机。今年,省农科院粮作所的张亚东研究员为革命老区带来了南粳5718、南粳9008等10个“南粳家族”优质食味中熟中粳稻品种(系)准备进行试种实验。 “稻虾综合种养也可以向稻要效益,真正把‘龙虾米’打造成为稻虾产业的另一张名片,提升虾农收益保障。”张亚东说。
藏粮于技,合力推动革命老区产业兴旺
今天,黄花塘镇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铺展,因农业凋敝带来的困苦贫寒,正被产业兴旺的强劲势头取而代之。
盱眙祥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之一卢勇,对照着张家宏等人编制出版的“一稻三虾生态种养模式图”,刚刚结束了二茬虾的投苗工作,他打算在6月20日左右开始机插秧。2016年,听取了张家宏的专业意见,他不惜成本在田沟开垦、水利建造上加大投入,没想到,“一稻三虾”的好收成让他在第二年就回了本。
第一茬虾亩产量200-300斤,均价20元/斤;二茬虾亩产200多斤,均价15元/斤,稻后一亩地还能再繁殖300斤虾苗,正常的水稻产量约是1000斤/亩。仅在这两年,黄花塘镇的稻虾养殖大户如雨后春笋,稻田养虾面积已达到了8万亩,产值约3.3亿元。
在黄花塘镇绿化村,年逾花甲的曹树科和老伴都患病严重,因病致贫不说,劳动能力还十分有限。靠着几亩地的稻麦收成,年收入只有4000余元,老两口过得拮据清贫。2018年,他进入“虾菇共生”的种养殖企业打工,一边在企业帮工,另一边,“学有所成”的老曹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承包了2亩土地自己搞“虾菇共生”,一年下来合计利润有12000元左右,高高兴兴脱了贫。
今年,省农科院与黄花塘镇政府签署共建宁淮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合作协议,革命老区的农业产业,正迎来更多高层次人才的返乡建设,转型升级欣欣向荣。
助力脱贫攻坚,农业科技先行。江苏省农科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这支如椽画笔,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帮扶省内经济薄弱地区绘就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鲜活样板,让更多向往美好生活的老乡们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追梦路上有信心、有能力、有奔头。(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