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四十年。太湖之滨,无锡写下了一首改革开放的“领跑者之歌”。
对比1978年和2017年的统计年报,能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无锡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变:地区生产总值由24.93亿元增长到10511.8亿元,年均增长13.7%;规上工业总产值从49.01亿元增长到15459.54亿元;人均GDP达到16.07万元、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三位,平均每平方公里GDP达到1.99亿元、居江苏省第一;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上市公司总数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无锡经济劈波斩浪,尤其是最近三年,从负重爬坡到奋力攻坚再到突破跨越,走出一条转型提升之路,成为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样本。
40年之变,不是简单的数字上的变化;其背后的深刻变革,蕴含着让人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比强攀高,经济发展始终站立潮头
2016年、2017年,“神威·太湖之光”获得四次世界超级计算机冠军。
无论是“神威·太湖之光”,还是创造了世界同类载人作业潜水器下潜纪录的“蛟龙号”,无锡经济前行的足迹中都闪耀着科技之光,而这,正是40年发展结出的“果实”之一。
秉承实业报国的工商精神,40年间无锡始终以强大的实体经济,勇立时代潮头。
1983年,国家南方微电子工业基地中心落户无锡。在随后的1986年,无锡微电子公司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块64K超大规模集成电路。2005年,海力士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在无锡高新区开工建设,成为江苏省当时最大外商独资项目。多年后的2017年,伴随总投资超100亿美元的华虹集团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落户高新区,无锡诞生单体投资最大的重大产业项目,微电子的“南方基地”荣耀回归。当年,无锡半导体产业规模达到了江苏第一、全国前列。
就在集成电路产业绽放花朵的时候,另一颗种子也被播下。
2009年,国务院批准同意无锡市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经过数年孕育,2015年起,鸿山、雪浪、慧海湾等物联网特色小镇先后破土而出。2016年起,无锡连续举办三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成为物联网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博览会。政企一心,物联网产业得以茁壮成长。2017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2437亿元,接近全省的50%、全国的25%。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全国首个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首个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的地级市、首个物联网用户数超过手机用户数的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IPv6网络规模部署……一连串的率先之举,无锡在世界物联网发展史上烙下了鲜明的“太湖印记”。
坚守实业,比强攀高,已然是流淌于发展血脉中的基因。1983年,在中国首批9个亿元乡镇中,无锡占据5个;1992年,无锡县在首届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评比中名列第一,以后又连续两届位居榜首,进而摘得“华夏第一县”之称。2003年起,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评比中,江阴市连续十六年获得百强县“第一”,宜兴市连续十六年入围百强县前十。
厚积而薄发。2017年,无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11.8亿元,成为江苏继苏州、南京之后第三个迈上万亿元台阶的城市。这是经济发展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也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启。
紧抓机遇,探索实践中实现城市发展
丰硕的成果背后除了勤劳和智慧外,对历史机遇的把握和抢抓,彰显了无锡人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机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稍纵即逝的历史契机。”作为无锡改革开放40年40件大事的定评者,曾任无锡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安岭肯定了抓住机遇对无锡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以主动创新的姿态,来拥抱新时代”,他认为这同样是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所必须拥有的智慧。
40年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无锡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机遇——
1983年,“一包三改”由无锡走向全省并辐射到全国,极大激发了乡镇企业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堰桥一举成为上世纪80年代闻名全国的“改革之乡”。不只限于堰桥,无锡农民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进一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兄弟城市一道开创了“三为主一共同”的“苏南模式”,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
当资本浪潮袭来时,无锡人再一次带头“吃螃蟹”。1993年,无锡市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成为江苏省第一家上市公司,由此开启了被业内称为上市企业“无锡板块”的先河。2018年,全市上市公司累计138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81家,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地级市名列前茅。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筑巢引凤、招贤纳才,身处改革发展前沿的无锡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多种举措。乡镇企业家们很早就明白人才、科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才有“星期日工程师”的出现,在进入新世纪后,无锡相继推出升级版的“引才”计划,为创新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站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节点,无锡市委更是坚定不移地提出了产业强市战略。2015年8月,无锡市委审议通过《关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制定出台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确立无锡必须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发展道路,在新的起点上重振无锡产业雄风。
经过三年努力,无锡经济呈现出“止跌、企稳、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2018年,无锡有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1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总数位列全省第一、处于全国同类城市领先水平,被工信部评为2017年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面向全球,开放包容成为无锡名片
无锡的改革发展史,事实上是一部制造业发展史、一部产业发展史。面对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无锡始终以先知先觉先行者的身份自我定位。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无锡就开始尝试探索外向经济。1981年4月15日,江苏省轻工进出口公司、无锡家具总厂、无锡县轻工公司与菲律宾维德集团香港维德行合资成立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江海木业有限公司。“10001”,这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上标明的号码。江海木业在无锡的注册,拉开了江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序幕。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4287个,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100家在无锡投资兴办192家外资企业,无锡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
1986年,无锡市饮食服务公司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合资创办太湖酒楼,开创无锡企业境外投资的先河;同年7月,无锡市郊区河埒养殖场渔工商联合企业在澳大利亚合资创办耀锡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农民在境外投资兴办的第一家合资企业。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境外投资项目99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00.7亿美元,涉及89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等多个投资领域。
“走出去”的步伐,在2008年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当年的2月23日,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在柬埔寨奠基。这是由红豆集团主导,联合中柬企业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共同开发建设的国家级经贸合作区,是首个签订双边政府协定、建立双边协调机制的合作区。经过10年的建设,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投产企业已达116家,得到了中柬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肯定,成为无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抢抓“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标志性项目和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何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找到并找准自身定位,也成为无锡人思考的一个话题。1992年至1993年,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相继成立。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国家级开发区6家,省级开发区8家。开发区成为无锡先进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地,成为对外开放的主窗口、利用外资的主阵地。
市政府研究室的罗安斌认为,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手抓、两手都硬是无锡的重要特色。“40年后的今天,无锡已铸就一个大气磅礴的开放发展体系,一个具有多元主体的市场体系。”从1992年起,无锡通过两次乡镇企业改制,催生出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之后多年时间里,无锡一步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造就了海澜、红豆、阳光等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截至2017年的数据显示,无锡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5.6%。去年,无锡有20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数居全省之一。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节点上,无锡必将从40年来的经济发展中汲取经验、汲取力量,以更加优化的发展质态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