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泰州 > 正文

泰州打造乡村振兴“试验田” 塑造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格局

发布时间:2019-03-28 09:13:31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朱敏丽 钱宏斌 顾日升  |   责任编辑:许蓉
作为全省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首提地”,自2017年以来,我市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试验田”,探索可复制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示范样本。在统筹抓好1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5个首批省级试

  三月的泰州,百花吐新蕊,城乡共烂漫。

  “碧水环绕的东罗村、樱花烂漫的小杨村、千杆垂钓的祁巷村……”在资深旅游达人王建军今年的旅游清单中,泰州城外,一批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特色田园乡村成了他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作为全省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首提地”,自2017年以来,我市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试验田”,探索可复制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示范样本。在统筹抓好1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5个首批省级试点、4个第二批省级试点的基础上,我市遴选10个市级试点,实现市(区)全覆盖,形成了“1+5+4+10”梯次推进、联动塑造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格局,建设数量和建设进度全省领先。

  立足天然基因

  打造肌理鲜明乡村

  迎着明亮的春色、哼着韵味十足的曲调,村民罗国宁意犹未尽地走出东罗村文化礼堂,3月21日当天,礼堂内上演的《板桥道情》让他过足了瘾。

  两年前,罗国宁怎么也想不到,村里这座荒废了几十年、结满蜘蛛网的破旧礼堂,竟成为他最爱去的地儿。

  2017年,兴化缸顾乡东罗村入选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作为村里曾经的“文化地标”,大礼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鲜艳的五角星、三面红旗、太阳光芒以及红色的墙砖,依旧保留原来模样。变化的是,这里每周都会上演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再现“文化地标”魅力。

  特色田园乡村到底怎么建?

  经过多次论证,市委市政府明确,特色田园乡村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的乡村建设模式,不是简单的乡村美化行动,更不是“城里、村里”一个样,这个村与那个村一个样。其本质上应该是遵循自然文化肌理,利用天然基因打造个性鲜明的乡村。

  像东罗村,根据其文脉悠长、垛田农耕文明印记深等特点,采用针灸式改造方式,尽量保留原有的乡村肌理,利用既有建筑、景观、空间等共建改造,最大限度保留村落传统风貌。

  同样,兴化新垛镇施家桥自然村,充分挖掘《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故里的文化底蕴,打造“水浒摇篮、人文施家、文化旅游创新区”;兴化市陈堡镇唐庄村利用千亩草荡生态优势,建设“泊心禾湾、生态唐堡、特色农业生态采摘园”;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立足家庭农场,铺陈田园风光等等,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田园乡村悠然显现。

  种不一般的粮

  让农业强起来

  “‘蟹’逅田园、‘樱’为有你”,这是小杨村为4月13日即将举办的首届田园樱花节策划的主题。

  田野、小河、水车、樱花、民宿……这座以100多个家庭农场冠绝姜堰的小村落,抓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契机,结合多年的“田里刨金”经验,探索出了“农民住房+美丽村落+家庭农场”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60多岁的张桂林,是小杨村这一模式的亲历者、受益者。家庭农场在小杨村兴起后,张桂林种植的5亩土地全部流转,每年可以坐收4000多元的土地租金。今年,小杨村搞起了民宿,他成为首批腾房办民宿的房主,“保守估计,民宿今年可以为我增加万元受益。”张桂林说。

  “现在,田有人种,房子能出租,农民成了人人艳羡的对象。”小杨村党支部书记吴凤国开心地说。

  小乡村对应的是乡村振兴大战略。毫无疑问,以农为本、强农富民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主要落脚点。

  近年来,我市各地牢牢把握“为农业做平台、为农民做服务”这个核心,因地因村制宜,实行“不种一般的粮、种不一般的粮”,大力培育有优势、有潜力、能成长、以农业为基础的特色产业。

  万科入驻东罗村后,做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是,搭建起乡村与城市互动共融平台载体,让兴化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借助万科的客户资源平台,更好更快地进入城市。目前,由南京万科制定生产质量标准、统一打造的“八十八仓”品牌,已推出大麦若叶青汁、南粳9108大米等系列产品。

  围绕退耕还湖的天然生态观光旅游地,唐庄村建起了5公里的透水慢行环道,该环道沿村庄、农田、草荡、卤汀河环抱。值得一提的是,环道“串”起了“红富堡”番茄种植基地、千亩菱角芦苇荡、农业生态观光区、采摘园区、水产品养殖基地、捕捞体验区、草荡湖区等。其中,采摘园区已发展到500亩,种植桑葚、沙枣等唐庄十果。

  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则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将农业的生产深加工与观光旅游、民俗表演相结合,不断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仅办起了农家乐,开发出“祁巷八大碗”“素食八样”等本地特色餐饮,还设立了11家合作社,建起千亩花卉苗木基地、千亩香荷芋基地、千亩水产养殖基地,形成“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农家餐饮”的模式。

  共谋共建共享

  村美民富幸福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就是我想要的美好生活。”今年年初,25岁的丁一辞去了南通的工作,返回家乡祁巷村承包下20多亩土地,种起了香荷芋。

  常年在外打工的小杨村村民王顺生也回来了,返乡承包200多亩水面养起了鱼。

  开了一家超市和一家饭店的东罗村村民晏德贵忙不过来了,唤回了在外地工作的儿子。

  一直以来,老龄化、空心化是乡村的“发展之痛”。有关专家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公共服务存在差距,导致乡村失去吸引力,缺乏动力和活力。

  随着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推进,这一状况正在得到改变。

  据了解,19个省市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启动以来,我市先后投入9.4亿元,在补齐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的同时,重点以截污纳管全覆盖推进“污水治理”,以户厕改造再提升推进“厕所革命”,以减量资源化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以水系贯通、生态护坡、绿化美化推进“河道治理”,让乡村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姜堰区兴泰镇西陈庄村76岁的村民陈长凤家门口原来是个废沟塘,到了夏天,蚊蝇乱飞,臭味扑鼻。三年前,村里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填平了废沟,铺了水泥路面,建起了美丽的休闲亭,栽种了四季绿的花草。“现在出了门,就等于进了花园。”说起这些变化,陈长凤一脸的幸福。

  村庄环境好了,产业旺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丁一告诉记者,虽然她对香荷芋种植知识一窍不通,但依托村里千亩香荷芋基地以及人气鼎盛的农家乐,种植、销售根本不是问题,每亩收入可以达到万元。

  在57岁的王顺生看来,在风景优美的家门口挣钱,比任何地方都来得幸福、惬意,不仅年收入是以前打工的两倍,而且还能坐在门口喝喝茶、看樱花,享受生活。

  “村庄建设,关键在于村民的积极参与。下一步,村里将抢抓大学生、能人返乡机遇,通过共谋、共建、共享,让村庄变得更加美好。”祁巷村党委书记丁雪其说。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