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正文

南京不同时代的忙年:曾经习俗众多 如今少了忙味

发布时间:1359872057  |   来源:扬子晚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蛇年春节越来越近,很多家庭开始了“忙年”活动。忙年忙的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份渴盼家人团聚、憧憬美好未来的深深“年结”。

 

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代凭票证办年货

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代凭票证办年货

民国时期孩子们放炮竹(南京档案馆提供)

民国时期孩子们放炮竹(南京档案馆提供)

解放初期 祭拜灶王爷

解放初期 祭拜灶王爷

  蛇年春节越来越近,很多家庭开始了“忙年”活动。光阴流转,时代赋予了春节不同的快乐方式,人们“忙年”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忙年忙的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份渴盼家人团聚、憧憬美好未来的深深“年结”。记者近日采访了南京市的一些民俗专家、年长的市民,查找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市图书馆的相关资料,为读者特别带来不同年代的人们“忙年”法。

  古代南京

  习俗众多,家家户户除夕贴“万年红”

  古人的忙年活动,可从宫廷的年事准备中看出些道道来。记者在南京市档案馆查询馆藏资料时发现,清朝宫廷的年节活动被记载得十分详细。活动的高潮在除夕、正月初一(旧称元旦)两日,但自十二月初,迎新年的准备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始了,要一直忙到正月十五。

  十二月初,皇帝开笔写“福”字,贴在宫殿、园囿各处,有时候也会写对联或“宜入新年”、“一年康泰”等吉祥话,贴在内宫寝殿里。到十二月十七日(后改为十九日),宫中就开始放爆竹了。皇帝在宫中行动,每过一门必放爆竹一声。腊八,宫廷还会派王公大臣监视煮粥供佛。

  十二月中下旬,宫中要“择吉祭宝”,就是把印玺洗拭后,暂时不再使用,这意味着宫廷放假了,直到来年正月才会再择吉行开宝礼。同时,宫内还要张挂门神。十二月二十三日,坤宁宫祭灶,要准备供案、备香烛等。供品共三十二种,必须有南苑猎取的黄羊一只,奉天(今沈阳)内务府进贡的麦芽糖。到了除夕和“元旦”,各色年货已经准备齐全。皇帝、皇后等要分别到宫外拈香礼佛,设供祭祖。其后,请安、道喜、用膳、看戏都不能少,习俗众多。直到忙完十五,“年”才算真正过完。

  小贴士:在古代,南京人称对子(春联)叫“万年红”。除夕家家户户贴万年红,是由朱元璋倡导的。“红”与“朱”同义,暗含子孙千秋万代,坐拥江山。与汉族用红纸不同,清宫春联用白绢书写裱于框架,这是满俗。

  民国人家

  难忘香甜的“炒米糖”

  家住南京汇林绿洲的李丽辉老人,出生于1910年8月,今年已103岁高龄。李老早年毕业于“民国首都女子法政讲习所”(今太平南路东侧),那是旧中国唯一培养女子法学人才的机构。

  在她的记忆里,腊月二十四拜过“灶老爷”后,家家就开始忙碌起来,扫尘、办年货、买鞭炮、贴春联……一直忙到除夕。“拜灶老爷是‘上人’拜,我们小孩是不给拜的。小时候家里穷,扫尘其实就是把地扫扫干净,不过这也有讲究,东西只能往家里扫,不能往外扫。”李老回忆道。主妇当然更有额外的“工作”,要给家人做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但也总要上下一新。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到了腊月二十六、七,大家小户,一片做年菜的热闹声。“有钱人就大鱼大肉地准备,穷人就平平淡淡地过。”李老说。对她而言,小时候过年,给她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炒米糖”。

  在江苏农村,只有过年才会做炒米糖。“把米淘了煮,晒干后用坛子装起来密封。客人来了就用开水一冲,糖一拌。”李丽辉形容道。米面、白糖都是过年前几天到集市上买的,钱不多,工序也不复杂,吃起来,甜蜜蜜,回味无穷。“有钱人家不吃炒米糖,他们一般吃‘金果’(又称‘果子’)。”先要和面,然后在面里加上糖、油、糖稀。接着把面搓成团放锅里炸。炸到金黄色捞出来就可以了。除此之外,除夕晚上全家人有时还会忙着包些元宵,有实心的,有芝麻的,用来招待客人。

  小贴士:李老说的祭灶时间是腊月二十四。实际上,在明朝,送灶的时间有“军三民四龟五”的说法。记者找到民国时期南京民俗学家夏仁虎先生的《岁华忆语》,其中写到官府及卫所驻军等送灶日定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普通平民百姓为农历腊月二十四,妓寮、乐户、优伶等则皆为农历腊月二十五。

  解放初期

  兄弟姐妹们抢着贴春联抹窗子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忙年,对家住南京双乐园小区的赵正师傅来说,是一段欢乐的时光。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就父亲一个人挣钱,日子过得比较拮据。那时每每进了腊月,就会听到稀疏的鞭炮声,预示着新年的来临,生活里也增加了一些忙碌的气氛。父母商量着给孩子们买鞋做衣服,家里买点鱼肉菜蔬、再置办点锅碗筷子等等。

  赵师傅说:我母亲那时候总念叨,腊月二十三,要忙起来了。南京民谚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年糕;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吃年夜……打扫屋子、抹窗户、买糖果、买红纸、贴春联,姊妹们都争先恐后地干着;母亲更多的是洗被褥、做针线;父亲则忙着弄吃的,例如熏鱼、炖鸡、煮猪头、煮花生米准备拌小菜等等。

  小贴士:在老南京人的传统中,招待客人必备的就有装有四色糖的果盘,分别是:芝麻糖、花生糖、交切片和寸金糖。跑糖果店备齐四色糖是老南京人忙年必做的事情。

  六七十年代

  计划经济“过年就是盼吃好点”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计划经济时期,各种物资都比较匮乏,在江苏,家家户户生活捉襟见肘,不少生活物资需要凭票供应。除了每人每月的供应数外,每年的春节还会额外增加一些。今年80岁的南京老人顾云回忆道:“当时盼过年其实就是盼吃好点,忙年也就是为了家里的一顿年夜饭而忙活。过年的十几天内,我都是一大早就拿上钱和购物证,去买年货。”她至今还能说出自家当时年夜饭的几个当家菜:炒什锦菜、红烧肉、肉圆、鱼。另外,桌上还有包子、年糕等吃食。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丰盛的年夜饭了。“老南京的炒什锦菜包括十样,样样都得准备齐全。那时候的肉圆吃的不是纯肉,凭票买到肉之后,往里面掺些豆腐,放到油锅里面炸。”顾云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老南京人(其中有不少是由北方移居而来)讲究初一到初五吃陈饭,寓意年年都有余粮。饭是用大米和小米一起煮的,大米白,小米黄,名字叫金玉满堂。在腊月廿九和三十两天,把此后一周的饭都煮好,用竹篮装好,吊在梁上。

  小贴士:炒什锦菜也叫炒素菜。南京市作家协会的苏洪泉告诉记者,炒什锦菜要用的原料有十多种,包括荠菜、菠菜、胡萝卜、芹菜、黄豆芽、笋尖、山药、豆腐干等,其中有不少菜还有着自己的寓意。荠菜与芹菜取其谐音,分别意为“聚财”和“勤快”;胡萝卜象征红红火火(红色);千张有千秋万代的意思;黄豆芽则象征着事事如意(形状像如意)。

  八九十年代

  洗澡、剪头年前要排长队

  在江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春节前,全家忙年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搞卫生”。“大年三十前,除了忙年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屋里所有的地方都擦干净,把脏衣服全部洗完。”今年48岁的王芳女士说。她告诉记者,扫尘既是体力活,也是智力活。一方面,擦窗、擦门、扫地、拖地、抹桌子……全家人得分工合作;另一方面,还得计划好打扫的顺序和时间。“一般是大年三十前几天,家里面几个人戴着帽子,用大扫把扫去蜘蛛网,戴帽子是防止脏东西落到头上。”

  除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也得讲究。大年三十之前,人们通常习惯于集中在年前的几天里剪头、洗澡,买新衣干干净净过大年。但是由于当时的浴池和理发店几乎都是国营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少,而多数市民又都集中在年前的几天剪头洗澡,所以每到春节的前几天,所有的浴池和理发店都会爆满,人们有时候需要排队在浴池和理发店门口等候。

  小贴士:如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衣服还显“中性化”,各家各户需要凭布票买布裁衣的话,那么到了80年代,时装就“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为防过年涨价,年前很多天,主妇们就张罗着上百货商场给孩子买新衣服。年三十的晚上全家老少把新买的衣服摆在床头,大年初一早上穿起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新世纪

  举家出游,但少了点“忙”的味道

  到了新世纪,忙年的内容和形式大大丰富,买年货仍然是“忙年”的重点。市场上的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等应有尽有,各种春联福字、各种礼花、电光炮等高档鞭炮成了年货市场上的宠儿,大人小孩都喜欢。有的市民则在年前与朋友相聚吃饭;一些市民计划着把家里的年夜饭搬到酒店吃;一些家庭则提前开始请计时工打扫家庭卫生……

  今年75岁的王秀兰老人介绍说:现在忙年跟以前比起来实在是太“不忙”了,原来过年时许多商店从初一到初三都休息,我们全家人要准备许多年货。现在商场、超市春节期间都照常营业,想吃什么随时都可以买到,子女们年前也会送些年货来。烟酒、咸货、水果……什么都有。东西多是蛮好,不过也少了点忙的味道。在银行工作的林小姐还告诉记者,现在想买什么衣服都能买到,新衣服时常穿,今年过年都不需要再买了,目前唯一要忙的就是为父母买年货。

  小贴士:如果不想上街买年货,也可以选择网购的方式。除了购买年货,有的市民举家报名旅游团,在游玩中度过春节。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