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连云港 > 正文

连云港部分移民村紧邻水库农业用水依然难 农业灌溉设施处于废弃状态

发布时间:2019-07-03 11:52:41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丁亚鹏  |   责任编辑:DH012
连云港石梁河库区部分移民村当前面临严重干旱,拉水抗旱成农业生产常态,农业灌溉设施处于废弃状态,建而不管是用水难症结所在。要有一个能解决有效运行和后期管护的长远思路。

  旱!旱!旱!

  大片农作物耷拉着,无精打采;脚踏在地里,泥灰四溅;车辆过后,村道上尘土飞扬……严重干旱,成为连云港石梁河库区部分移民村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拉水抗旱成农业生产常态

  6月28日,连云港市赣榆区班庄镇东窝子村一块大田边,一辆电动三轮车停在路边,车上有三只塑料桶,一条长长的水管通向百余米长的地里,52岁的东窝子村3组村民沈燕霞用手比划着说,玉米苗种下地一个多月没见长,这块1.1亩的玉米地已经打了四趟水。她家4亩承包地,1.6亩花生因为缺水全部枯死,种子、薄膜、肥料、人工花了六七百元,算白扔了,如果仍像这样继续干旱下去,差不多要绝收了。

  村民刘绍仁告诉记者,当地人专门买来塑料桶用于抗旱,但一次也盛不了多少水。记者环视四周的农田发现,花生、玉米、黑莓等经济作物普遍生长不良,有的黑莓已渴死。“我们这儿种地全靠望天收,十年有七八年干旱,今年芒种以来就没下过雨,算下来有近一个月了。”刘绍仁说。

  位于赣榆与东海两地交界的石梁河水库,是江苏最大的人工水库,也是两地重要的生产生活水源地。班庄镇在库区内一共有7个行政村,其中4个行政村存在农业用水困难,涉及7000多人口、近8000亩耕地。附近的沟塘基本上底朝天,河底长满杂草。据当地水利部门介绍,今年石梁河水库的水位比往年低,库容量同比下降三成。“因为没有灌溉设施,都是拉水抗旱自救。”村民们反映,东窝子、石沟埃等村因为距离水库有三四里路,人工抗旱代价大。

  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有的行政村负债累累,马朱孟村、东窝子村、太平村均负债达数十万元。石沟埃村党支部书记孟宪华坦言,该村负债36万元,在库区几个村中算少的。村民家庭收入主要靠年轻人外出打工,种地不亏就不错了。“脱贫攻坚,必须先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农业灌溉设施处于废弃状态

  记者调查发现,东窝子村2组大田边有多座没有屋顶的小房子,外墙上“农业综合开发”的标牌格外显眼。村民们说,这是几年前有关部门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的闸阀房,同时配建若干个出水口,如今这些闸阀房、出水口均已毁坏殆尽。

  东窝子村一座泵站的公示牌上标示:赣榆县(即赣榆区)2012年度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欢墩镇(现已并入班庄镇)东窝子晚秋黄梨基地建设内容,包括1座泵站、8座闸阀房、30座出水口以及路、桥、林网等。项目总投资122.3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10万元,其余自筹,开发任务1000亩。

  早一年建设的太平村晚秋黄梨基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任务1500亩,总投资352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76万元。晚秋黄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宜任坦承,这两个以其合作社名义申报的项目,都是政府行为,他事先并不知情。至于项目公示列出的泵站、闸阀房和出水口数量,他自己也不太清楚,只记得泵站只用过两回就没再用过,主要原因是“水不够用”。

  太平村三角汪自然村位于石梁河水库边,村里在水库边建有一座泵站和一条约百米长的架空引水渠。2010年至2011年担任三角汪自然村负责人的徐加坤告诉记者,这座泵站使用了五六年后就一直荒废至今。

  当地千亩果园投资人、江苏中朋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老板秦泗鹏坦言,2013年3月他被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回来搞农业,结果因缺水,灌溉设施不起作用,投资搞砸了。“每年包括人工、地租、农药、化肥投资不下200万元,这几年亏钱不下1200万元。”

  建而不管是用水难症结所在

  班庄镇水利站站长郭伟坦承,石梁河水库边几个村原有的泵站等灌溉设施,由于管理不善,基本上都报废了。

  记者调查发现,建而不管,是当地农村灌溉设施功能瘫痪的症结所在。泵站要么破损,要么挪作他用,电机、泵管等设备均被人一拆而空,有的泵站取水口被村民围成鱼塘,闸阀房只剩下墙体。泵站荒废后,闸阀房和出水口等相关灌溉设施也随之成了摆设,直至彻底报废。显然,当初在规划实施这些水利项目时,对如何保障泵站等灌溉设施顺利运行,欠缺考虑。

  早在4年前,当地村民就开始反映农业生产用水难。面对百姓的迫切呼声,郭伟认为,可以通过项目申报或库区后扶项目资金等途径来建设灌溉设施,但修建之后,谁来负责管理和维护、养护资金从哪来、引水和灌溉费用如何分摊等,这一系列需要正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才是最令人苦恼的。“即便通过招投标方式产生管护主体,但如果灌溉设施维修量大、成本太高,也会出现难以为继的状况,必须要有一个能解决有效运行和后期管护的长远思路。”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