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句容讯 日前,在句容市城西盛邦桥附近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院里,记者对雅风书法的徐朝斌老师进行了专访。通过他朴实的语言和细雕的作品,来走进属于他的笔墨人生,感知他笔走龙蛇的力与美。
初中与书法结缘,笔耕不息三十载
徐朝斌今年46岁,是句容本地人。过去,长期在上海一家大型的台资企业担任中层领导职位。2009年因健康原因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句容茅山镇墓东村。家乡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但却大大激发了他生活和学习的欲望,也重新拾掇起年少时的书法梦想。
徐老师在读初二时就已经开始接触书法,渐渐,他开始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硬笔、软笔都是他每天练习的功课。当记者问起如何学好书法时,徐老师微微一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练好书法没有捷径可走,我写了三十年的书法,全靠认真,沉下心来临帖,笔在手,字不休。渐渐从书法中感悟出更高层次的境界,更要吸取古人的优势,如植物扎根于土壤,不骄不躁,方能学好书法”。正是这种对书法的执着与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让他对书法的笔法和技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迎来如今对于书法的造诣与见解。
精笔细雕排杂念,静心求索不要功
徐老师擅长小楷和行楷,讲究中庸平和。他介绍说,历史上有很多书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羲之的《书论》、孙过庭的《书谱》都是必读之书。历代有影响的书家都是精临诸帖,踏踏实实地走二王一脉正统的路子。记者在问及徐老师所获得的荣誉和奖项时,他摇摇头,语重心长的对记者说:“书法的形成到现在两千年,是从文字的实用慢慢演变到艺术研究的过程,练习书法的第一目标就是实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再往上延伸到艺术研究,当然,如果自己的作品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那就更好了”。
充实自己 惠及社会
书法是一门螺旋形无限上升的“艺术”。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徐老师求教名师大家。行书上受惠于大家赵剑平先生的指点,在《圣教序》上狠下功夫。小楷得益于名家裴建华女士的指教,坚持临习《灵飞经》。水滴石穿,金石可镂。名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勤奋,徐老师在书法的造诣上又有所精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渐渐的有周围的人听说徐老师的字写的好,便尝试着把孩子带来让徐老师教习练字。徐老师倾力而为,手把手的教孩子们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通过徐老师悉心教导,认真练习,都各自在校内外的比赛中获得名次。2017年7月,雅风书法培训班正式成立,学员涵盖从零基础的大班小朋友到成人,学员人数常年保持在150人左右。新颖的教学手段,稳扎稳打的教学理念,铸就了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学校老师表扬,学生欢欣,家长鼓舞。看着一张张学生的奖状,还有什么更好的对书法老师的褒奖和赞美呢?
孜孜以求,力做一个有修养的书法家
在最后,记者询问徐老师对书法乃至书法家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徐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书法家,首先,书法家要搞清楚为什么人群服务的问题;其二,书法家要有渊博的知识,有了广博的知识,不论是品德、言行、气质都不同一般,方能“得道多助”;其三要有扎实的书写功底。能集众家所长为已有,应不同需要,不同场合,不同风格,信手拈来,遵循汉字本体,呈现规范、自然、稳健的书法作品,发挥书法的多功能作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正像苏轼诗词中的那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去,唯有静心学习感悟,才能立足于社会之上。(图文/丁璇 刘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