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关于公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公告》,金湖县榜上有名,淮安市唯一。这标志着曾有“旅游洼地”之称的金湖迈入“水美天堂”,金湖全域旅游“金字招牌”闪耀全国。
“三湖环绕,万水蕴情”的水乡格局,造就了金湖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和环境优势。面对经济要发展、乡村要振兴、群众要致富等多重压力,如何点绿成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金湖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使命之钥”。“发展全域旅游,可以突破传统旅游‘点’的局限,实现‘域’的全面提升,推动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群众增收、区域治理齐头并进。”回首四年创建路,县委书记张志勇感触颇深。当下,全域旅游已成为金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金色名片”;2019年,该县获批江苏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获评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2016年2月,金湖申报并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旅游产业找到了潜力“变现”的突破口。但面对缺钱、少人、鲜有资源的发展现状,金湖县委当机立断,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探索性提出“沿着绿道布产业、建项目、调空间、优功能、兴民生”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制定了全域旅游“3333”发展路径。2017年、2018年,荷花荡、水上森林公园先后成功创成国家4A级景区;去年,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的尧想国文旅区建成开园,金湖旅游的快速发展彻底打消了创建之初的各方质疑。
推进示范区创建,金湖做了什么,有哪些经验?张志勇说:“金湖是后发之地,要想突破重围、示范引领,必须另辟蹊径,打造全域智慧旅游、全域导览项目,打响‘杉青水秀、为荷而来’全域旅游品牌,推动全县旅游业态、公共服务‘两手抓’。”金湖以获批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契机,从体制、业态、服务等三方面入手,构建“党政、部门、群众”齐抓共管的机制,打造“城市、乡村、景区”融为一体的旅游业态。县政府设立1000万元旅游引导资金、1亿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创新性执行“点状”规划和“点状”供地政策。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率先探索全域导览体系建设、率先开展旅游智慧服务、率先开展旅游厕所革命。
沿着300公里长的金湖全域绿道一路向南,记者途经十里果林、黄庄、荷花荡等特色旅游区,感受着“杉”水蕴情,一路总览金湖景。“300公里的全域绿道成为串起金湖全域旅游的发展动脉,‘旅游+’成了最时髦的经验和最实际的行动。”金湖放大旅游的“磁吸效应”,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等产业的多方联姻,将过去“小旅游”推向“大旅游”,推动了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产生了“1+1>2”的良好效果,吸引一大批客商主动上门洽谈项目、一系列重大产业项目争相落户。
在全域旅游指引下,金湖实施“纳湖入城、引水润城、清水绕城、景桥秀城、荷香溢城、文化兴城”等6大类153个重点城建项目,2019年金湖重特大项目攻坚全市第一,两夺季度红旗。旅游业带动荷藕、龙虾等湖鲜美食声名远播,“鲜美金湖”品牌价值持续提升,带动全县3万人从事荷藕、龙虾产业,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全市第一。按照旅游风景道标准,实施了旅游交通“通达”工程,金湖实现行政村四级公路全覆盖并创成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