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海门 > 正文

海门市林西村因穷思变 探路跨国经营闯出一片天

发布时间:2019-06-25 08:20:40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何家玉  |   责任编辑:许蓉
19日上午,当我们见到海门市林西村“走出去”的代表人物——老书记蔡云松和在外打拼近20年的方陈祥时,他们正在接受另一组人马的采访,“我们想出一本关于林西华侨的书,现在正组织采访

  19日上午,当我们见到海门市林西村“走出去”的代表人物——老书记蔡云松和在外打拼近20年的方陈祥时,他们正在接受另一组人马的采访,“我们想出一本关于林西华侨的书,现在正组织采访,收集资料。”现任村第一书记秦益民说,希望把林西华侨出国打拼、回馈家乡的故事记录下来、传播出去。

  林西村位于海门工业园区西北角,是我市最早从事绣品家纺生产,也是最早有人出国经商的行政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敢打敢拼的林西人开始走出国门,并逐步扩大他们在海外的经营,目前全村海外经商和打工人员有600多人,遍布南非、罗马尼亚、智利、俄罗斯、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9月,林西村被命名江苏省第一家“华侨村”;2013年4月,林西村成立了全省首家村级侨联组织。

  因穷思变,走出国门

  40多年前,林西村有1500多人口,耕地1400多亩,人均不足一亩田。计划经济时代,林西村在全乡穷得垫底,青黄不接时常常靠政府救济,但救济粮来了,烧火的柴草却没有,河沟边的芦苇根一时成了抢手货。

  穷则思变。海门与上海一江之隔,人们早早嗅到市场改革的气息。改革开放初期,林西村人赵嘉芳做绣花枕套卖到上海,发家致富后又带领村里年轻妇女学机绣,点燃了林西村家纺致富的星星之火。

  后来,家门口的叠石桥家纺市场逐渐兴起,大家不用再出去兜售自家生产的家纺产品,反而有不少外地批发商上门洽谈。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林西村人将目光放得更远了:把家纺产品卖到国外去。

  1993年,郁建祥第一次走出国门,带着20包床上用品来到莫斯科。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那一趟生意并没有赚到钱,但他确信老外很喜欢中国产的床上用品。

  这就是商机!回来后,他又带着床品登上开往罗马尼亚的列车,靠着计算器与当地人讲价,逐步完成了原始积累,并开办了绣品公司。虽然尝尽艰辛,但林西人成功迈出跨国经营的第一步。

  “开始我就想出去看看外面的市场是怎样的,也看看村民在外面的生活怎么样。”1997年,时任林西村党支部书记的蔡云松第一次去罗马尼亚考察,之前就做过家纺生意的他也觉得国外市场广阔,“自己找到致富门路,才能带动村里百姓富起来。”

  在答应乡里“经商工作两不误”的要求后,蔡云松开始频繁往返于罗马尼亚和林西村之间,“国外家纺产品的价格要比国内高出一两倍甚至更多,那时一个集装箱的货,就能赚40多万元。”

  村里改选,蔡云松再次当选村支书,每次出去个把礼拜,再回村里处理事情,他确实两头都没误,“我把外面的情况告诉村民,鼓励有条件的人走出去,条件差点的就留在村里搞生产。”

  在村支书的带动下,一大批村民都走出国门,寻找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抱团取暖,站稳脚跟

  郁建祥成功走出去的经验,迅速在林西村传播开来。一个带一个,一个100多人的跨国经营团队很快形成,当地人称“郁家军”。他们的足迹走遍俄罗斯、罗马尼亚、智利、南非、赞比亚等20多个国家,在家纺、房地产、矿业、运输业等领域经营得风生水起。

  “一开始也有困难。”蔡云松说,最开始大家一股脑都去了罗马尼亚,但那就是个两千多万人口的小国,市场很快饱和。所幸,林西村人很团结,“先出去的那批人总结经验,告诉后来人哪个产品好销,也积极开拓其他国家市场,避免了内部消耗。”

  方陈祥就是在郁建祥的带动下走出去的。2000年,他第一站也来到罗马尼亚,做家纺生意,“妻儿老小都在家里,独自一人在外奋斗,就是想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国外创业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方陈祥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并累积了一些原始资金。

  2015年,方陈祥撤出罗马尼亚,投向更广阔的非洲大地,目前在埃塞俄比亚建了两家工厂,都和塑料有关。“一方面气候比较热,也是因为穷,价格相对低廉的塑料拖鞋在那里需求很大。”方陈祥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建立的华方塑料有限公司已于2016年投产,日产出4-5万双塑料拖鞋,销售商的卡车就在厂外等着拉货,“拖鞋销售一空,基本上没有库存。”

  在此基础上,方陈祥又投资建设了另一家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将废弃的塑料制成塑料颗粒销往国内,今年10月即将投产。“明年打算把老本行做起来。”方陈祥说,埃塞俄比亚不允许直接进口家纺成品,所以他将在当地建厂,进口化纤原料,在那里织布、印染直至做成家纺制品,“现在林西人在埃塞俄比亚已经开了几十家工厂,涉及众多行业。”

  南通东方巨龙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郁飞是郁建祥的侄子,也是如今“郁家军”的代表人物。20年前,他从罗马尼亚转战智利,不断在成败中积累经验与教训,最终在智利站稳了脚跟。不熟悉当地市场,郁飞就雇佣当地人做“买手”,让他们去选择适销对路的商品。“买手制”成为他们进军陌生市场的钥匙,也被众多中国商人效仿。

  现在,郁飞已经在多个国家创办了10多家企业,从事家纺、百货、家具、建材及地产生意,“在国外做生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抱团发展,带更多家乡人共同致富。”郁飞说,最自豪的不是自己赚了多少钱,而是在海外搭建了平台,带动乡亲们致富,也增进了南通与海外的联系。

  以侨为桥,回报乡里

  5月19日,南通人创业南美20周年庆典在智利举行。中国驻智利大使徐步出席活动,并对以郁飞为首的海外创业南通人给予了高度评价。

  截至目前,包括罗马尼亚、智利、南非在内,南通商人聚集的地方,已经成立了40个商会组织。他们日常组织活动,信息互通有无,分享经验教训,互相扶持壮大。

  “我们在埃塞也建立了商会,定期碰头,联络感情,也讨论当前市场、未来发展。”方陈祥说,他在埃塞俄比亚的企业,三年里发生过十次罢工事件,自己对当地工人的“脾气性格”也算是摸得比较透了,这对后来者也是很宝贵的经验,“虽然是不同的行业,但也可以帮助他们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因为有大批在外打拼的林西人,2011年,林西村被命名为江苏省首个“华侨村”;两年后,林西村在全省率先成立村级侨联组织,让众多侨商在家乡也有了组织。2017年,海门市工业园区首个警侨联动服务中心在林西村成立,无论是在地球上哪个角落,遇到问题都能得到第一时间响应,林西人的安全感得到提升。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举办‘海门·林西同根情’系列华侨华商交流会,邀请侨商交流海外发展经验,引导侨商理清创业发展思路、把握创新创业方向。”秦益民介绍,他们在鼓励林西村侨商继续海外创业的同时,也配合侨商产业园建设,依托丰富的家纺产业资源,策划一批特色发展项目,引导侨商回乡投资兴业。今年底,村委会将主导成立林西村侨商会,搭建资金、信息共享平台,更好助推林西村侨商发展。

  3平方公里的村子,3000多常住人口,7000多外来人口,村民的富裕程度很高,但村级集体经济并不拔尖,村容村貌也不尽如人意。“我们希望借助上级政府规划整治的机会,突出林西村人文特征和侨乡特色,对村子进行整体规划。”秦益民说,穿过村子的G228道路正在进行拓宽和延伸改造,村里准备结合沿线绿化和亮化工程,打造林西迎宾大道,同时规划了侨乡居家养老社区,包括林西侨乡养老社区和养生配套,为侨乡空巢老人和归侨老人提供便利的养老服务,让侨商在外安心经营。

  “跨国经营第一村”声名在外,林西村也想在村里留下点印记。筹建中的华侨文化纪念馆,已经有了500多平方米的展厅,目前正在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林西人出国创业、异国生活、打拼事业的故事、照片、视频等资料,届时将在馆中集中展示。暂定名为《走遍五洲的林西人》的书籍也在编撰中,“通过多种途径弘扬林西华侨艰苦创业、敢闯敢拼精神,传承林西的华侨文化。”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