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淮安 > 正文

淮安市渔沟镇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2018年实现财政公共预算收入9100万元

发布时间:2019-07-15 15:14:01  |   来源:中国江苏网  |   作者:张祥 张红 李雪梅 张宇  |   责任编辑:DH012
淮安市渔沟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推动产业大发展生态大修复、面貌大提升,2018年实现规模以上开票销售12.75亿元、财政公共预算收入9100万

  仲夏时节,走进淮阴区渔沟镇,沃野平畴、瓜果飘香,农家别院、相映成趣,高树低柳、俯仰生姿……勾绘出一幅业旺、民富、景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渔沟镇素有淮安西大门之称,是全国重点镇、省重点中心镇。近年来,该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推动产业大发展、生态大修复、面貌大提升,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路径清晰、富有特色的渔沟乡村振兴之路。2018年实现规模以上开票销售12.75亿元、财政公共预算收入9100万元,同比增长26%;全镇省口径列统企业达20家,年开票超亿元企业4家,年纳税超百万企业7家,位列淮安市乡镇排名第一方阵;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金钥匙”。从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欣欣向荣的市级工业园区,农民越来越鼓的腰包,开启“三农”发展的崭新局面。

  杨庙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机遇面前,因地制宜发动农户种植林果,大力发展草莓、火龙果等种植业,并在种植“一产”基础上发展采摘游、休闲游、体验游等“三产”,不断丰富产业链条。由此每年吸引游客5000余人次,带动收入50余万元,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谁能想到多年前,杨庙村还是个“春天地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不见粮进仓”的贫穷村。

  农业转型,厚植了渔沟镇的农业“家底”。渔沟镇党委书记胡娟娟介绍,近年来,该镇把做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组织化引领、品牌化打造、融合化发展,以“创名牌、育龙头、抓有机、建平台、占市场、解难题”为主线,积极打造“绿色食品牌”,探索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全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目前,该镇共培育高效种养殖项目13个,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7个,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面积达2400亩。

  除了发展现代农业,借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搭上发展快车,渔沟镇工业发展蒸蒸日上,这些为村民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在在镇上,找个工作方便得很。”在九龙实业有限公司上班的建档立卡低收入户王海芹说,“以前生活困难,在家看孩子种地,通过培训上岗后,每个月都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很满足!”

  在渔沟镇,3000余农民成为上班族。胡娟娟告诉记者,自2016年渔沟工业园区被确定为市级经济园区以来,已经建成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入驻规模企业28家,吸纳就业3000余人,初步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今年,将进一步强化载体平台建设和亿元重点项目招引,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产业支撑力。力争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家,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票销售收入超20亿元,新增亿元项目6个以上,争创省级高新区。

  ●生态大修复,让乡村环境美起来

  “家底”丰厚的同时,该镇乡村的“颜值”也同步提升。白墙黛瓦、朱门明窗,杨庙村村民王燕站在自家农家小院门前喜笑颜开,“40年前住土坯房,后来改建了砖瓦房,现在只掏了十多万元就住进了漂亮的三层小别墅,想想都觉得美。”更令王燕高兴的是,新建的村子里,保留了许多过去的老物件。村头的小河疏浚了,村尾的老槐树移植过来了,就连老宅子底下特有的“黄石块”,也被小心翼翼地挖出来,修复后,送进了乡村文化展示馆。“房子新了,环境好了,家的样子没有变。”她满心欢喜地诉说着住房条件改善后的感受。

  留得住乡愁,才能吟唱动人的田园牧歌。胡娟娟介绍,在去年启动的农房改善项目中,渔沟镇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围绕“哪些人要搬”“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房子怎么建”“稳得住、能致富”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尊民意、解民忧、除民困,提前谋划、打好组合拳,全面加快农房改善进程。全镇农户搬迁意愿超过95%,创造了3天完成1098户选房工作的“渔沟速度”。今年5月6日,作为全市上半年农房改善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淮阴分会场,渔沟镇900余名群众在临川人家小区项目地参加了开工仪式。

  生态宜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渔沟镇在加快农房改善进程的同时,持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对辖区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成立生态环境巡查办公室,建立环保长效管理机制;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严把项目审批关,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三年来铺设供水管网100多公里,在淮安市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开展“厕所革命”,全镇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率达90%,新建冲水式厕所40多座,80%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实施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完善路网结构,推进农村道路提档升级。

  环境变美了,乡村振兴之路开始“内外兼修”。“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省级卫生镇”……渔沟镇环绕着众多“光环”。崭新的柏油道路间、建筑围挡内,新一轮集中建房的171亩土地孕育着新的希望。

  ●面貌大提升,让百姓精神足起来

  书画展览、文艺演出、体育运动、农家书屋……各类文体惠民活动极大丰富了渔沟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日前,一场文艺演出在新民村文化广场举行,农民在家门口乐享一道丰盛的文艺大餐。这场文化大戏,由群众自编自演自导,讲述的是身边故事,演绎的是乡村发展,充满着乡土气息。既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新民村乡风的发展是渔沟镇积极弘扬向上向善新风的一个缩影。

  该镇以“乡土文化”复兴为切入点,紧盯“乡村振兴”目标定位,加强阵地“硬”件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内外兼修“正”民风,让乡风文明“活”起来,让乡土文化“香”起来,让百姓精神“足”起来。据介绍,去年全镇组织5家演出团队,演职人员1000余人次深入乡村开展活动,辐射观众2万余人次。异址新建600平米文化站,集图书、阅览、文体活动、多功能为一体,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连续3年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道德模范、渔沟好人、优秀党员、最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事引导身边人,凝聚社会正能量。创新矛盾调解机制,招募老党员组建专业调解组织20余个,化解各类复杂矛盾纠纷近千件,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如果说美丽的生态环境扮靓了渔沟外在的“颜值”,那么生态与文化相融,则沁润了乡风,涵养了渔沟内在的“气质”,铸造了“渔沟品牌”。渔沟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整镇推进,构建了一张明德向善的乡村文化生态网,奏响了一曲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合的田园牧歌。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