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和内环高架正式通车,淮河生态经济带升级为国家战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式启程……今年是淮安城市建设史上非常特殊、非常关键的一年。淮报融媒体记者昨日获悉,今年我市投入813亿元,实施600个重点项目,加快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优化机制 推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我市今年着力优化项目推进机制,在项目审批的速度、建设的进度等方面下功夫,推进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
完善“两委会”决策机制,不定期召开专题审查会,进一步简化程序,缩减周期,促进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开工。放大 “多规合一”平台溢出效应,结合新一轮控规修编成果,在项目生成、指标优化、片区功能整合上发挥积极作用。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提升”的要求,科学精细做好高铁商务区、棚改地块、里运河沿线周边公建配套和规划等工作。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由市领导按分工领办、建设单位牵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逐一明确牵头责任人、部门帮办责任人和具体联络人,实行“现场办公”、“管家式”服务、“路线图”管理,各个办公室按月汇总通报。进一步优化简化前期审批流程,前期手续中出现“卡壳”、“互为前置条件”的现象,相关部门要主动会商研究解决办法,强化担当意识,不得迟滞延误。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理顺职责权限,优化整合执法力量,提高执法覆盖面、公正性和执法效率。
●盘活存量资源 提升城市运营能力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市高效利用土地,多方筹集资金,盘活存量资源,提升城市运营能力。
运用交通地理学、比较经济学的理念,市相关部门做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分析,加强土地前期开发,推进功能复合利用。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保障棚改、交通工程、文旅等重点项目,对重大项目落地优化“绿色通道”机制。加强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落实等方面的供后监管,建立预警机制,超前排查解决问题。做好公益性项目财政预算安排,充分争取发行债券额度,保障内环高架等重点工程建设。对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等项目,制订高水平实施方案,加大推进力度,最大程度争取上级奖补资金。提高资金配置使用效率,棚改项目迅速建立“资金池”,实现滚动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在能源供应、生态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广运用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广泛赋于路桥、地下空间等各类资源的资本属性,推进资源有机整合和深度开发。注重借梯发展,加强与省铁路集团、东部机场集团等大型企业合作,按照城市运营模式整体推进道路建设、公共配套、土地开发等工作。壮大提升投融资平台实力,鼓励其向总承包施工、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