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以来,灌云县临港产业园区(化工园区)内一片忙碌。“对化工企业安全风险逐户排查,同时抓紧建设园区最大的转型项目——风电产业园。”园区管委会主任李明说,去年金风科技和天能重工公司协议投资50亿元,与园区共建生产风力发电设备的“园中园”,目前征地等相关手续已齐备,4月底前开工。
“我们化工园区转型,不是‘要我转’而是‘我要转’,是痛定思痛后义无反顾地‘转’。” 灌云县委书记左军和县长朱兴波给记者算了“四笔账”,佐证转型的自觉。
一是经济账。2012年到2018年,县化工园区累计纳税21.81亿元,而包括园区基础设施改造的环保治理总投入就达42.08亿元,化工企业缴的税,仅相当于治理成本的一半。“当初谁都没想到,粗放发展小化工不仅不赚钱,还亏大钱!”他俩感慨地说。
二是生态账。由于环境欠账多,加上前些年少数企业乱排偷排,使得空气、土壤、河湖、近海等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生态环境修复任务重,有的短期很难见效。
三是政治账。包括书记县长在内,全县累计有20多名县、科两级干部受到环保问责处理,有的还不止一次受处分,给政府公信力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
四是形象账。环保问题屡整屡犯,媒体反复曝光,使灌云对外形象一度不佳。去年在连云港市综合目标考核中,灌云因出现全国重大典型获加分,可又因环保负面影响被扣了分,而且所扣分数是加分的2.7倍,致使考核名次下降。
“账算得越清,转型步伐越大。”左军说,要加快化工园区的整治提升,重构产业布局,把临港产业园区打造成为连云港徐圩石化拓展区、国家原料药基地和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原本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又批量回游燕尾港,就是转型成效的写照。”朱兴波接过话茬,四鳃鲈鱼对水质要求极高,由于海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去年11月开始,每天有上万斤四鳃鲈鱼从燕尾港渔场被捕捞上岸,“每斤卖20元,有的渔民一船鱼就收入二三十万元,真是转不转型‘鱼先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