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气候、文化的差异促使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南北差异较大,商业住屋这种从住宅中分离出来的建筑类型亦受此影响。例如明清时与徽商鼎立的晋商故里,营业店铺与居住用房呈院落式布置。以平遥日升昌票号为例。整个票号拥有21座建筑,正院南北纵轴线,以三进穿堂楼院展开,分前后院两部分,前院集中设置柜房、信房、账房等营业用房,后院为客厅和厅房,彼此独立又相互连通。而岭南地区的骑楼商住建筑则是在鸦片战争失败后,外国列强经济和文化侵略的产物。骑楼根据当地湿热多风雨的气候特点,依照传统建筑“以廊道避风雨”的手法,模仿、吸收、借鉴“洋楼”的形式,创造出了一街两面、底层架空在步行道上的骑楼建筑,建筑手法中西合璧,气韵独特。
徽州地区传统商业住屋与其他地区商住建筑相比,在当代进行特色营造时都应该加以强调,最大限度地保留它的精髓与韵味。
2.小城镇的商业住屋和城市中的单元式商住楼的区别
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就形成了小城镇和大城市中商住建筑在建造和使用中的差异。虽然同为商业与居住融为一体,但小城镇中的商业住屋是以单个家庭为居住单位,商业部分主要为自家经营、小规模经营。因此,居住面积和营业面积都较小,具有自主、灵活的特点;而城市中的商住楼是为了解决大量的生活居住而建造的,其中的商业部分为生活消费提供便利服务,既不一定为本楼住户租用经营,又不仅仅为本楼或住区居民消费提供服务。它通常面积较大,是独立的商业经营,其居住部分与城市中其他的居住类型一般无异。
徽州地区小城镇商住现状
很多建筑师似乎都喜欢在“大”的东西上面做文章,在大城市做大规划,在大地方做大建筑,而对“城市之尾,农村之首”的小城镇关注不足,简单地将其处理为城市之缩小版,脱离小城镇的客观实际,设计信手为之,草草应付了事,造成了小城镇建设与大城市规划和农村现状相脱节的现象。同时,自古以来的“重本抑农”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一路发展而来的中国建筑界,商业建筑作品因其与货币的密不可分,鲜有得到设计人员的重视而成为名作的。所以,徽州地区的传统住宅形式,除了作为历史遗存或者旅游开发的需要,基本已经在大城市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的单元式商住楼。然而,在广大的小城镇,由于其发展中承上启下的特殊性,传统商业住屋的设计与建造仍然具有实际意义,但现状却令人担忧。一方面,小城镇的住宅,包括商业住屋都是自建宅,设计比较粗糙,占地面积大,布局混乱,市政设施不完善,居住和经营环境差;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照搬大城市单元式住宅或商住形式,大而不当,拥有了城市居住单元的不足和弊端。比如,空间环境呆板、缺乏个性的同时,小城镇旧有的生态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等特色环境空间正在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