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要闻 > 社会民生 > 正文

保护传统风貌 打造徽州特色商住建筑(上)

发布时间:2016-06-07 09:57:53  |   来源:国际在线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盛阳
  徽州地区的传统商业住屋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魅力。然而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居住思想之间的矛盾使商业住屋现状令人担忧。笔者站在小城镇传统风貌保护的视
  徽州地区的传统商业住屋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魅力。然而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居住思想之间的矛盾使商业住屋现状令人担忧。笔者站在小城镇传统风貌保护的视角,提出进行当代小城镇商业住屋有机更新的营造策略。

  传统商住建筑形成背景

  史料记载,元设的“徽州路”主要包括祁门、绩溪、歙县、黟县、休宁、婺源6个县制。现今学者和老百姓仍然习惯于将以上6县之地称为“徽州”。这个地区从西晋开始就有商业活动,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徽州商人将当地特产的木材、茶叶、松墨、歙砚等产品贩卖给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人,再将浙江、江西的米运至徽州,在运出本地土特产与运入本地所需物品之间谋利。

  这种商业往来促进了徽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交通性的商业市镇,进行物资中转及地区性的商品集散,如从集市和津埠码头发展而成的屯溪、渔梁、万安等。然而囿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通用性,徽州地区商业建筑并没有独立发展成为新的建筑型制,只是住宅建筑的变体。这些沿街店铺多为小尺度建筑,二到三层,开间小进深大,依功能布局分类,大多为下店上宅、前店后宅或者前店后坊式。昔日的商业街是繁华的。高大的白粉壁、叠落的马头墙、跳跃的门窗洞……错落有致、布幌翻动、饭香扑鼻,吆喝声不绝于耳。

  传统商住建筑的特色

  1.徽州地区商业住宅与其他地区商业住宅相比,存在一些不同点。

  徽州地区传统商业街的各店铺通常以马头墙相隔,单开间,二层,底层为排门装置,营业时全部打开,便于顾客进入挑选。店房进深多为几进,店面、作坊、库房、住室、娱乐场所甚至园林都被天井依次串起,形成窄长的纵深空间。有的地区因为水运的缘故,店面前面陆街,后临水街,从货运、加工到销售形成一条便利的流水线,也形成了流水型的营业空间。例如渔梁街40号元和堂药铺,建于清末,前临主街,后接练江,为前店中坊后宅式,曾经经营中药材生意,建筑的第二进为作坊,后进住宅层高较大,临江处原为晾晒药材的地方,下有石阶直达江边,现在作为厨房使用。徽州地区气候温和,潮湿多雨,于是天井周围的廊道或者厅房就形成了可供室外活动和商业加工的灰色空间,也形成了有进财寓意的“四水归堂”。此外,被誉为“东南邹鲁”的徽州商人自古“贾而好儒”,在商业住屋的室内装饰上也少不了提升文化品位的楹联雕刻。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