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要闻 > 社会民生 > 正文

四问“僵尸肉”:一条打私报道为何引发网民恐慌?

发布时间:2015-07-04 13:59:58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宋雅娟  |   责任编辑:朱倩楠
正如专家所言,三四十年的仓储、冷冻费用不菲,因此“70、80后肉”不大可能大规模存在。部分网友也表示质疑,四十多年的仓储、冷冻费用超过了冻肉本身价值,走私并不划算。

  

  资料图

       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的价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 “僵尸肉”事件经媒体报道后,立刻受到舆论关注并引发舆论热议。一条打私新闻为何引发网民恐慌?光明网记者梳理了近日媒体关于“僵尸肉”事件的报道,发现有四个疑问,仍值得追问。

  “僵尸肉”新闻由何而起?

  6月23日上午6时,侨报网发表《“70后”“僵尸肉”你吃到过吗?从美国等国走私至中国》,率先将“僵尸肉”置于公众视野之下。

  文章称:“6月份,中国海关总署在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据悉这些‘僵尸肉’主要来自美国、巴西、芬兰、德国等国家。一些走私冻肉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肉龄’竟然长达三四十年,其卫生安全和食品质量不堪想象。”

  网上信息显示,侨报网是依托美国《侨报》的网络新闻平台,是美国的一家华文网站。

  5个小时后,新华网的一篇《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被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僵尸肉”自此受到全民关注,引爆舆论。此后,包括《新京报》《京华时报》在内的十余家报纸也对“僵尸肉”时间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微博、微信朋友圈亦被“僵尸肉”相关文章刷屏。

  资料图

  何为“僵尸肉”?

  记者梳理此次持续沸腾的“僵尸肉”事件,发现“僵尸肉”这一称呼在侨报网的报道中就已经出现。文章指出,“6月份,中国海关总署在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随后,文章即用“僵尸肉”来代指这些查货的冻肉,并指出,“一些走私冻肉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肉龄’竟长达三四十年”。

  事实上,就这篇文章而言,“僵尸肉”一说并不明确,不论是“肉龄”,还是其他食品安全指数均未有具体规定,更多是一种形象化的代称。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存疑,“僵尸肉”之名由何人而起?“肉龄”长达三四十年的冻肉是否存在,比例有多大?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