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一体”是核心
作为温州最早推行“机器换人”企业之一的巨一集团也颇有感触。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增长、流动频繁等问题,使制鞋产业这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引入先进设备,机器换人等做法,不但缓解了鞋企的用工压力,还使得制鞋工艺水平得到提高。
巨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潘建中透露,由于鞋帮的花式、打孔,如果用原来的手工制作,因为每个工人的技术水平不同,会导致不同批次的鞋品质不一样,同时一些复杂鞋帮样式无法用人工制作出来,新采用的激光设备解决了这些难题。目前,巨一集团完成技改投入3500多万元,制鞋100多道工序中,其中的30%已经进行了自动化生产,现在还在逐渐进行自动化推广。在发展的同时,公司的用工需求每年以20%的比例减少。
虽然“机器换人”逐渐缓解了用工荒,但企业又遇到了新的考验:由于温州各行业企业最近几年纷纷推进“机器换人”,对用工的劳动技能要求提升,因此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大增强,而温州这一领域的人才本就相当薄弱,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紧张状态。
不可否认,机器换人实现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的转变,带来的是用工结构调整,对普通工人的需求相对减少,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较快加大。
在新常态调研中,潘建中也对人民财经坦言,企业进行“机器换人”后,能操作引进的机器设备及管理生产线的技工和技术人员,变成企业的“关键性人才”。设备升级涉及信息技术、工业设计、软件、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对设备管理及操作工人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前的员工技能水平已无法满足自动化生产要求,引进技术人员成了他们目前面临的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一方面通过提高工资福利等方式吸收高级技工,一边加快培训部分工人快速上手。”
另外,潘建中还指出,尽管巨一集团规模大、实力雄厚,但“机器换人”在资金投入方面也较大,智能较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的机器人价格更加昂贵。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动辄几十万甚至数千万元,根本承受不起,只能“望机兴叹”。所以,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成本过高也是当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机器换人”在政策上是政府提倡的技改项目。温州市政府在去年发布的“关于助企强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大“机器换人”技改补助力度。对市区企业一年内设备投入5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按照实际到位设备和增值税发票,由市财政对国际先进进口设备奖励15%,国产高档设备奖励10%;对单个企业补贴上限由3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不难看出,政府对企业“机器换人”的支持力度是较大的,但也有一些中小企业认为,“机器换人”在融资上还是存在不少困难。在人民财经的调研中,部分企业家呼吁能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建议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改的支持力度,如建立专项资金,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也可由政府牵头,组建专门的担保机构,联合银行,对企业采购设备,实行定向贷款担保,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在曾经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发展主要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来支撑。而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叠加,不可能再固守过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再搞“人海战术”。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时代,“机器换人”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重点,部分企业在不断适应由“质变”向“智变”这一趋势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