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 师生共建
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 陈悦
最近一段时间,认真拜读了《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这本书,沉浸在书海中,细细品味,不禁被华老师的个人魅力及教学思想所折服,总觉得如坐春风之中,仰霑时雨之化,受益匪浅,获利良多。
书中,华老师的一句话:“教育是老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让我印象深刻,华老师说:“只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彼此敞亮,教师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师生才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读到这段话时,脑海中不禁思绪万千,再联想到好几次的课堂体验,感触良多。什么课堂是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的呢?认真思索,我想对于我来说,一听到下课铃声响起时,当我和孩子们都有一瞬间的惊讶, 惊讶于时间的快速流逝,当我走下讲台,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时,这样的课堂也许可称作活力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建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单单是学生们的课堂,当师生都沉浸在探索新知中,你问我答,你来我往,共同思考,共同探索时,无疑40分钟是十分短暂的,铃声响起时,内心都不禁惊讶:啊?下课了?说明这节课充满生命活力,思维碰撞,师生都沉浸于其中,没有感受到时间的飞速流逝。反之,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很少有学生回应的时候,课堂就会显得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压抑的,是缺乏生命活力的。因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需要师生共同创建的,能感受到课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读这本书时很喜欢华老师说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我在课堂。我在故我思,我享受课堂。”教育是充满诗意和智慧的生命活动,继续向华老师学习,把握课堂里的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学生热情相拥,希望我们的生命变得绚烂无比,幸福无限。
“化错教学”与我的课堂教学
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 梁文静
在读到《华应龙与化错数学》后,对于化错,我苦思冥想后发现我的课堂多数是纠错而不是化错,于是这段时间通过请教前辈老师们,试着将化错用在课堂中。
我今天要谈的是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二年级最近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有一位同学板演三位数减法752-337时,十位上有借位忘记了减1,他自己检查计算过程,没检查出来问题,我提示他我们可以用新学习的验算来检查,他用差加减数验算,又谨慎地用减数加差再验算。通过验算之再验算,最终检查出问题。我相信他对验算的认识更深了。之后我顺势出了一个题目,小马虎在计算一个数减337时,十位退位后忘记了减1,结果得到425,你能知道正确的结果吗?你能知道被减数是多少吗?孩子们独立思考后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答案。我狠狠的表扬了他们,并问你们想做小马虎吗?孩子齐声回答不想,我问不想做小马虎,我们就应该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呢?
“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很可能是一种模仿,可错误绝对是一种经历,并且真实而自然。我们不防采用将错就错,因势利导的方法。教师如果能够欣赏与容纳错误,就会巧妙地彰显差错的宝贵价值,让学生在失误中开辟新思路。
听听自己的课
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 刘静
最近在读华应龙老师的《华应龙与化错教学》一书,有一节为听听自己的课,华老师说他在上课的时候钟爱说“好”,以此来想想后面该说什么,从而反思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然后他就带着录音机进了课堂,听听自己的课,然后分析,请他人指教,来个教后琢磨,苦练教学基本功。其实我也有这种经历,我刚进入教师这个行业还没有多久,一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却没有方法,后来我的一位哥哥告诉我可以对着镜子练习,先将自己的整个课堂理一遍,看看自己的课堂展现,或者说将自己的课堂录下来去看自己存在着那些问题。就像华老师说的,“一堂课设计得再精美,组织得再严密,教学语言不当,也会事倍功半。”而听听自己的课能帮助我们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我们的课堂更干脆利落。
随后在完善自己课堂的基础上,要享受课堂,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其实在教学之初,我有感受到华老师说的那种没有激情的课堂,学生举手发言都三三两两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其实一度都很伤心。后来,在听了几位学校老师的优课后,我发现课堂不应该过多的去拘束学生的自由想象力,我们老师应该要做的是给他们创造有效帮助的课堂,要真正解放学生,让学生享受课堂上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华老师还说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教学,超越自我。其实,有许多人和我说过要“反思”,但是其实我并没有掌握一个好的反思的方法,我并不会去有效地反思。比如说,有一次上课,遇到了一个找规律的题目,这个题目是把四个数放在一个三角形里,通过前面两个例子写出后面三角形里空着的那个数,我记得当时教学时,我没有用一个很好的方法去讲解,并不能够让所有坐在下面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其中的规律,我就觉得规律嘛,一看就看出来了,没什么深入的必要,然后我就发现在之后的一次练习中,有许多孩子都找不到数字之间存在的规律。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后来还是经同事点拨,像这种类型的题目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交流,去探索,他们更享受自己去发现的过程。我试验了一下,发现果真如此,他们其实很聪明,什么都能去发现,只是需要老师在一旁引导。这是我第一次发现反思的重要性,它可以弥补我们课堂的不足之处。
华老师还说:“反思之后要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不断循环,相互融合的。”“我们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才是真正能促进教师成长的。教师是一个可以不断进步的职业,只要不断学习,我认为就可以发现新的闪光点。
初识容错教学
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 王杰
华应龙,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有着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等一系列大师级头衔的传奇人物,最近拜读了他的化错教学一书,他的容错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华老师说“尊重孩子的‘不同’,就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怎么解释。”“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回答,他究竟是怎样思考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说,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既然表达出这个作品,肯定会有想法。”华老师的理念让我折服,我不由自主的就想把这个理念运用在我的课堂里,尝试着多给孩子更多发表想法的空间,关注孩子的错误原由,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而并非仅是打叉再订正就行。今天的数学课,是认识三角形的新课。在华老师的影响下,我在备课的时候特别注意了学生可能理解错误的地方,并设置了一系列的铺垫问题,引导学生能够自己纠正错误。在上课前莫名的对这节课有一丝丝的期待,这时候突然理解了华老师说的每节课都是不一样的风景的意义,非常期待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我让孩子们完成这个试一试,完成好后,想一想学到了什么内容。一段时间后,
小a说,4个点可以画出3个三角形,孩子们一致同意。
小b说,画出的3个三角形高都是一样的。
小b的发现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再想想华老师说的话,有了共鸣。
紧接着课堂就陷入了沉默,一时气氛比较尴尬。我就用华老师的课堂名言“还有不同的吗”?连续问了几遍,“逼”孩子一把,终于有个同学举手了。小c说,我发现图上有四个点,但只要三个点就可以连成一个三角形。因此我觉得三个点就能连接成一个三角形,我暗暗窃喜,这就是我预设的错误之一。
我表扬了这个孩子勤于思考,然后询问同学们是不是只要三个点就可以连成一个三角形,孩子们一致同意,气氛热烈。突然我话锋一转,是不是任意三个点都能连接成一个三角形呢,孩子们一致大喊到是的。我趁机提出,有没有不同意见,有一个孩子迅速举手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了这几个点
这是我预料之外的,我顺势就问到,你是怎么想的,孩子说点2和点3靠的特别近,点3再和点1连接的时候粉笔太粗容易和点2和点1的线段重合,学生哄笑。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在另一个同学回答出正确结果,三点不能在同一直线上后就草草结束了。
课后反思的时候,发现如果渗透一个极限的思想进去,就太完美了,点3和点2越接近同一水平线的时候越不好画,即容易重合,那么到什么时候点2和点3就完全重合了呢,就是在同一水平线,就完全重合了,不能画出三角形。孩子已经接近了正确答案,只是少了一点点的点拨,太遗憾了!
不由感叹到这或许才是容错教学的真谛!华老师真乃神人也!
在错误中成长
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 魏明星
面对学生的差错,我也很想变“事故”为“故事”,却往往不知如何操作。认真研读华老师的《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后,被华老师的人生及化错教学这种理念深深吸引,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有幸在六年级数学复习期间接触这本书,学生在复习期间总会表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不足,甚至离奇,与正常的认知过程完全相反,知识点的淡忘,解题方法的忽略,造成课堂复习效果低下。我冥思苦想,在复习期间常常将化错教学理念进行初步实践,巧妙的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
融资—把差错融化成教学资源。
习题案例1:
求组合图形的体积。提示:正方体内挖去一个最大的圆柱。(单位:分米)
学生1:是求圆柱的体积。学生2:是求还剩下的体积。
老师:如果是求组合体的体积,那么圆柱是一个组合体吗?
学生恍然大悟:圆柱不是一个组合体,应该求剩下的体积。
此题教学,我以学生的错误为出发点,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圆柱是否为组合体,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出正确的答题思路。
习题案例2: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相关联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2)用同一种方砖铺地,方砖的块数与铺地的面积。
(3)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我们通常的判断是,如果比值一定,成正比例;如果成绩一定,成反比例。但是学生往往读完题目,就直接填写了正比例或反比例,这样错误率较高。我就根据了学生的错误,反过来教学。比如:学生在做第(1)题时判断的是正比例。我就问学生: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什么一定,学生会说比值一定。我接着说,那你们判断下底和高的比值是什么?学生哑口无言。因此很容易判断此题是乘积。同样的底(2)题,有部分学生填写成反比例。我照旧问:块数和总面积乘积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很容易判断此题不是乘积。根据学生的答题思路,反向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错误率。
有时候我在想,错误随处可见,为什么没花心思在这些错误上呢?想来是自己的功底不够,往往没去抓住错误的本质,却用正确的答案来埋没创造的机会。读了这本书,对待学生的错误又有一个新的认识,好书带给我太多的思考,我要慢慢去淡化,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理解,慢慢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