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新闻 > 舆论监督 > 正文

海南部分饮水工程被荒废 居民买高价水

发布时间:2013-09-18 10:54:31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今天(8月21日)的价格是一桶水2元,算是便宜的,之前曾涨到3元/桶。”曾荣亮说,家里一共5口人,从2010年就开始买水喝了,今天买了4桶水,可以用上2天。
儋州市中和镇居民每天购买高价水饮用

  儋州市中和镇居民每天购买高价水饮用

儋州市中和镇电解后的自来水,浮出一层杂质

  儋州市中和镇电解后的自来水,浮出一层杂质

  看了看,“还是不敢喝”。于是,拿起水桶,买水去了。

  水,是有人从儋州市新州水厂或林场买来,再转手卖给中和居民的。价格按桶计算,一桶25公斤。

  “今天(8月21日)的价格是一桶水2元,算是便宜的,之前曾涨到3元/桶。”曾荣亮说,家里一共5口人,从2010年就开始买水喝了,今天买了4桶水,可以用上2天。

  “买来的水很贵,只是用来做饭和饮用,洗衣服、洗澡就用水井里的水,但每个月要买20多桶水,费用50元,这相当于一吨水要100块钱。”曾荣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中和镇中和居委会副主任戴玉堂介绍,中和镇墟上1万多名居民都是靠买水度日,每次卖水车到来,居民都是排着长队抢购水,热闹非凡。

  一位“水商”告诉记者,一车10桶水,从新洲水厂或中和林场香蕉基地批发,价格是3元/车,拉到中和镇,一车至少可以卖到20元,他平均每天可以卖5车。而像他这样的“水商”,有10多名。

  然而,奇怪的是,就在中和镇北门江边上,一家投资2000多万元、日供水量达3000吨的水厂建成已有2年。居民怎么守着新水厂不用,还要花高价买水呢?

  “这个水厂是2010年动工开建,2011年7月建成通水,但是水质有问题,大家一直不敢用。”戴玉堂告诉记者,新自来水厂流出来的水偏黄,用这个自来水煮出来的饭也是黄色的。将水装在盆里,过夜后会发现水面有一层泛白物,用手一摸,有点滑,政府检测是铁、锰超标。

  “即使是这样的水,也时常中断,而且水费又高,所以很多人都自己打井。”中和居民反映,按照规定,海南自来水水费价格为1.5元/吨,但是在中和,却设了一个9元/吨的门槛,即,用水在6吨以下的按照9元收费,超过则另计。

  水厂之困 如果24小时运行 1天要亏3000多元

  中和镇早在1984年就建了自来水厂,并安装了管道,为镇上居民供水。2010年,由于中和镇居民增加,老水厂供水不足,作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儋州市中和镇新自来水厂,于2011年7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据业内人士透露,建水厂之初,没有考虑到中和地下水铁、锰超标,缺少配套的除铁、锰设施。

  儋州市农委副主任吉家川解释,新自来水厂流出来的水偏黄,是因为当时新建自来水厂只新建了主管道,而通往居民家的管网还是使用老自来水厂的。老管网长时间没有清理,导致生锈,新水厂供水足,压力大,把铁锈冲了出来,水就呈黄色。

  据悉,中和镇老自来水厂是中和镇政府筹资修建的,建成后该镇成立了中和自来水公司,属于镇办企业,之后又将水厂转移给私人老板叶卫强承包,自负盈亏。2011年,儋州市农委将新水厂建好后,移交给中和镇政府管理,中和镇政府又转包给了叶卫强。由于中和自来水厂承包人自身没有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自来水厂存在管理不善等问题。

  按照规定,自来水厂应该定期清洗管网。而中和镇某干部透露,为节省成本,管网至少10年没有清洗过了,管网生锈也是因为中和自来水厂时常中断供水,导致管网长时间不使用而生锈。

  然而,叶卫强却向记者抱怨,之所以有时中断供水、未按规定清洗管网,是因为自来水厂运营成本大。

  “新水厂在过滤消毒等方面比老水厂要求更高,运营成本更大。一般来说,乡镇自来水厂运营5年内是亏本的,之后随着用户用水量增加,就可以盈利。”儋州市农委水务科负责人陈明安说。

  据介绍,中和新自来水厂建设标准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为6万户居民供水,水量3400吨,水费1.5元/吨,利润为7%,折合下来,每天成本约4740元。但是目前,中和镇每天用水量仅为1000吨左右,如果按照1.5元/吨计算,每天只能收到1500元,水厂24小时运行的话,每天就会亏损3000多元。

  吉家川介绍,中和新自来水厂设计标准是根据中和镇居民和周边农村6万人口计算的。但是由于自来水厂建好后,“管道只入村,不入户”,大部分村民至今没有用上自来水,真正使用户数只有1万个。

  由于用水不多,也导致了中和自来水厂出现了水费较高、管理运行不畅等问题。而这种现象的发生,也促使中和居民弃之不用,形成恶性循环。

  设施之病 没有铺设管道 水塔成摆设

  由于中央和省级财政用于农村饮水工程的资金有限,没法做到管道进村入户,导致集中供水入户率低。

  受地理位置和土壤结构原因,海南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个难题。

  省水务厅农村水利处负责人说,水质不达标、水量不够、保证率不够、来回取水超过20分钟,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项,都可以判定该地区饮水不安全。

  据悉,海南省饮水不安全主要情况有:部分沿海地区由于海水入侵,造成地下水咸化,如东方感城,乐东九所、佛罗、黄流,儋州新州,文昌会文等,涉及50个乡镇;饮用水氟化物超标;在沿海四周聚集区、中部基岩区及琼北火山岩地区地下水铁、锰含量普遍较高;部分干旱地区村庄水源缺乏。

  为解决海南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海南省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城乡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方式,以中心水厂辐射农村,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海南省投资近10亿元建设供水工程1236处;2011年至今年上半年,海南省又实施建设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40处,投资近5亿元。

  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配套设施不全,出现了使用率低、入户率不高、受益人口少等问题。

  分散供水主要为村庄建深井和水塔。但是,部分村庄由于管网铺设不到位,水塔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文昌市龙楼镇昌美村一深井水塔已经建了3年,至今未得到利用。村民陈先生表示,因为政府没有铺设水管,而村民也没有自己铺设,导致水塔荒废。

  儋州市东成镇迈格村,由于土地质量问题,地下水含有黄泥土,含铁量较高。去年,儋州市将迈格村新建深井水塔列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投入30多万元,当年12月正式竣工投入使用。然而,深井就建在村口,因为缺少配套的过滤、消毒、降低含铁量等配套设施,从水塔流进村民家里的水,含铁量依然较高。

  集中供水,主要是新建、扩建水厂。但是不少村镇水厂因缺少管网铺设,导致入户率低。以中和镇为例,该镇属于火山岩地区,地下水铁、锰超标,新建的自来水厂本是为解决中和镇墟及周边村庄共6万人饮水问题。但是,作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乡镇自来水厂的预算只负责将管道铺设到村口,入户则需要农民自己出钱铺设管道。但是,村民表示,使用自来水需要缴纳水费,还要自己出钱铺设管道,这不合理。到目前,新水厂用户人数也仅为1万人。

  省水务厅农水处副处长卢佐峰坦言,这种现象在全省很普遍,由于中央和省级财政用于农村饮水工程的资金有限,没法做到管道进村入户,导致集中供水入户率低,只有陵水、万宁等少数市县,拨出专项资金,将管道铺设到农民家中。

  管理之痛 有人建无人管 水厂成鸡肋

  由于后期管理难,大部分乡镇选择转包给个人承包者运营,而这也导致了乱象丛生。

  不仅是配套设施不完善,让新建的农饮工程成“烂尾”,而建好的农饮工程,也常常因为出现管理运行不畅等问题,导致农民饮水困难。

  按照规定,村镇水厂建成,通过水利部门的工程验收合格后,就要移交给乡镇政府,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运行。但由于资金、技术、人员“三缺”,大多数乡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据了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费用,主要包括电费、人员经费和管网设备维修费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经费主要依靠水费,省市县均没有安排财政补贴。运行管理费用高,又没有固定经费,成为农饮工程运行管理的难点,一些乡镇视其为“烫手山芋”。

  卢佐峰表示,目前,海南省村镇水厂共有60多家,如果严格按照水费1.5元/吨,24小时不间断供水的规定,基本上是亏损的。因为,海南省在设计水费标准时,虽然给水厂留了7%的利润,但是由于入户率低,而已入户的农民用水量少,单位水成本提高。

  卢佐峰说,海南省在饮水安全的宣传上也存在不足,农村大部分群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饮用地表水的危害,观念没有转变,难以接受花钱用水。

  一项调查发现,近九成农民仅从肉眼判断水质的安全,没有意识到水中的氟、氯、铁、锰等元素超标对人体的危害性;85%农民愿意花钱用水,但能接受的费用一般在5元/月左右;15%农民表示只要交钱就不用水。特别是当前农村“留守”家庭较多,老人和小孩更不愿交钱用水,这就造成农饮工程实际供水规模低、运行成本高。

  由于后期管理难,大部分乡镇选择转包给个人承包者运营。而这也导致了乱象丛生。

  三亚、乐东、儋州等部分村镇水厂就出现承包者提高水费,有些甚至高达2元/吨-3元/吨,加大了农民的负担,而有的村镇水厂干脆在用水淡期停止供水。

  同时,为获取更多利润,承包者承包水厂后,没有按照规定管理管道、清洗管网,导致部分地区管网破坏,影响饮用水水质。

  据业内人士介绍,为降低成本,不少水厂过滤消毒设施不完善、运行不顺畅,加上后期管理不规范,海南省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合格率偏低。

  记者了解到,乡镇政府把自来水厂移交给私人承包者经营,但是自来水供水时间、管网维护维修、管道定期清洗、水费收取等方面一直存在监管空白,而农村自来水卫生检测方面,也因为较分散、投入大,检测频率过低,部分水厂一年检测不到两次,检测结果也未向用户公布。

  尝试之路 地点:琼海、屯昌 城市向乡镇供水 城乡水价一个样

  为解决个体承包者管理运行村镇水厂存在的种种不规范,海南省有市县尝试用新方法来破解此难题。

  屯昌尝试将村镇水厂交由县自来水厂统一运营管理;而琼海市则尝试通过官网延伸,市自来水厂为11个乡镇供水,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目前,琼海市自来水厂除向嘉积中心城区和周边农村供水外,供水管线已辐射延伸到博鳌、塔洋、潭门、官塘、福田、上埇、朝阳、泮水、万泉、新市等11个墟镇,解决了近12万农村人口的用水问题。

  “供水管网资金由政府、水厂和村民共同承担,政府先后投入了2300多万元,水厂投入了近1000万元,政府和水厂投入的资金主要是将管道铺设到村口,而入户管道则由村集体集资。”琼海市自来水公司经理郭兴说。

  塔洋镇福寨村,2011年市自来水厂的管道铺到了村口,村民们集资1.2万元,将管道延伸至各农户家中。村民吴丹花拧开水龙头,干净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出来。她说:“以前,村里都是喝井水,由于水有点浑,打上来后,要放上半天,等泥垢沉淀后才能用。通了自来水后,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据琼海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琼海市自来水厂向农村供水,也提高了水质合格率。

  水价方面,琼海市自来水厂实施的是同网同价,即城市用水和农村用水均是1.5元/吨。吴丹花说,家里6口人,3个月交一次水费,一次40多元。

  “现在,如果农村供水单独核算成本,肯定是亏钱。不过,我们采用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模式运营,将农村、城市用水成本一起打包,可以保持微利保本经营,按每吨1.5元的水价,水厂有0.1元/吨的利润。”郭兴说。

  自来水公司需要实现规模化运作,才能降低运营成本。“琼海市自来水厂一期总供水能力为9万吨,每天达到7成的供水能力就可以微利了。”郭兴说,现在水厂每天供水7万吨,其中向农村供水约1万吨,已达到规模供水降成本的效果。

  郭兴认为,农村水市场是有潜力的,农村实现自来水供应已是大势所趋,从长远来看,是有经济效益的。“以塔洋镇为例,2002年,每天用水不到5000吨,现在每天要用2.5万吨。随着农民逐渐意识到地表水的危害性,农村用水量会逐年提高。”

  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农村供水利润微薄、甚至微亏,但是市县和较大镇墟,因为人口密集,水厂供水是有利润的,政府可以尝试通过打包的形式,将城市水厂与村镇水厂交由一家公司运营,通过城市利润反哺农村。

  他山之石 这是全国性难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是全国性难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就要求,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护主体,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目前,已有部分省份开始探索长期管理办法。

  2008年,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围绕“三个一”(落实一个专职机构、落实一笔专项经费、建立一套管理制度)破解农村饮水工程管理难问题。

  安徽省淮南市也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市、县(区)两级财政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市、县(区)两级财政按5:5比例筹集维护资金。农村供水工程实行有偿供水,按照“鼓励使用、减轻负担”的原则,实行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相结合的水价制度。

  海南可4招破解

  业内人士建议,总结各省的经验,海南应该从四方面破解农村饮水工程后期管理。

  一是政府应该制定相关规定,规范村镇水厂运营管理,并加强监督。同时,对从事农村饮用水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让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质管理、小型农村饮用水工程运行维护、管道维护与维修等业务知识,实现持证上岗。

  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供水水质的监测和检测,并优化监测指标和监测频率。

  三是对分片集中供水和分散小型供水工程存在征收难、经费平衡难的问题,出台鼓励政策,在合理确定工程水价和征收额度的基础上,建立财政奖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一方面树立农民自觉缴纳水费的意识,另一方面也给予适当的补助,弥补运行管理经费的不足。

  四是设立农村饮用水专项管理资金,主要用于小规模水厂(供水站)和偏远欠发达地区劳动困难、水价不能按成本到位的水价补贴、管理机构的工作经费、水源地的保护、水质的监测等。

  原文链接:http://kfq.ce.cn/kfqsy/tsdc/201309/18/t20130918_1102718.shtml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