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建湖 > 正文

盐城建湖启动自然村庄整村改造试点 建起安居房

发布时间:2018-12-04 09:03:18  |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周静文 卞小燕  |   责任编辑:许蓉
12月1日,忙完玻璃吸管加工的活,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村民谢玉勇走出老屋,照例去村部转转。村部背后是即将竣工的农民公寓,48套,其中就有他家一套。

  12月1日,忙完玻璃吸管加工的活,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村民谢玉勇走出老屋,照例去村部转转。村部背后是即将竣工的农民公寓,48套,其中就有他家一套。

  谢家老屋,三间两厨。谢玉勇在家加工玻璃制品十多年,如今吸纳8位村民就业,在老屋旁自建300平方米厂房,年收入60万元。口袋虽鼓,但生活少了质感。“吃饭、睡觉都和玻璃挤在一起,有厂房仍感觉是个作坊。到城里买房离得远,现在有农民公寓,抬脚上楼,迈步到厂,生活方便,挣钱舒心。”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慢不得更等不得。”建湖县委书记陈平说。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建湖县“醒得早,起得快”,突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主动作为。自2013年起,建湖探路实施“三进一调”、危旧房改造等专项行动,到今年4月,在全省率先启动自然村庄整村改造试点,拆除“斗子墙”,建起安居房。

  推行集中居住一刻不能停

  “平房占82%,三间两厨、空斗墙,大都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1811个自然村中,10户以下分散村庄有近200个。”建湖县住建局副局长王观斌这样为当地农村住房“画像”。“当年,因政策引导农民向集镇和中心村集聚,限制原址翻(改)建,如今,这些历经三四十年风雨的老屋不仅与农村面貌格格不入,就连安全都无从谈起。”

  推进康居工程,一刻不能等!2013年,建湖启动“三进一调”。农户自愿退宅还耕,宅基地交集体复垦。农户可选择货币结算、购买安置房(进县城、进集镇、进社区)、调换农村产权房。到2015年底,全县拆除农村住房4048户,县城建成安置房8万平方米,各镇建成安置房67.2万平方米。

  2016年,阜宁“6·23”特大龙卷风灾害袭来。责任重、压力大,倒逼建湖快速作为,在盐城率先启动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民集中居住。“风灾发生不到一周,建湖就组织200人顶着酷暑,对全县15万农户住房情况开展入户调查、安全鉴定。”建湖县住建局村镇科科长王军说,只用两个月,便建成一户一档。同时,以D、C级危房改造为“面”、重点道路沿线住房面貌改善为“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点”,既把“点、线、面”结合,又做新建集中居住点的“加法”,房屋拆除的“减法”。然而王军依然忧心:这次共拆除6053户危旧房,但对15万农村住房而言,这只是一小部分,心依然提在嗓子眼。

  推行集中居住,一刻不能停!今年4月,建湖再次瞄准“硬骨头”,在全省率先启动自然村庄整村改造试点工作,首批计划改造一般村庄83个、拆除房屋5408户,新建集中居住点11个。

  搬不搬怎么建,群众说了算

  “有卫生室、文化广场,也有电商服务中心、公园和超市;绿化、亮化,污水管网,地上该建的,地下该铺的,政府出资,一样不落。”站在建河村农民公寓旁,村党总支书记俞进雷如数家珍。公寓建哪儿由群众自己选,“紧邻省道,到集镇5分钟,进材料出货都方便。”

  建河村拥有玻璃制品加工点63家,从业村民520人,线上线下年销售6500万元,加上丰饶水面带活水产养殖业,建河村不仅是富裕村,还是“实心村”,许多年轻人选择留村创业。“全村共拆除改造52户危房,415户老旧房整修出新。”恒济镇村建中心主任王勇说,村里代建农民公寓,起初还担心村民不积极,谁知公告一贴,48套远不够分,现在正规划二期。

  “搬不搬?建哪里?在得到80%以上群众认可和支持后方可实施。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王观斌说,政策引导的同时,群众自愿始终是必须坚守的原则。放弃宅基地选择货币化结算、进城进镇选购限价安置房、到集中居住点新建住房、差别化补偿安置、对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实行托底安置……灵活的政策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选择。

  走进九龙口镇梅苏村集中居住点,一期、二期已住满,三期刚封顶,四期正在建,五期规划中。九龙口镇党委委员、梅苏村党委书记李书虎说,梅苏村由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共1260户,前后拆迁3批。“刚开始群众不支持,我们帮助‘算好账’,带大家外出‘现场看’,眼见心动,再推不难。”

  “拆旧房,搬新家,这二楼100平方米,我只补差价6000元。”二期住户陈光荣说,以前没想过会住上好房子。如今,田地流转有收入,他和100多位村民在村苗木基地打工,年收入近两万元。“同熟悉的人住一个小区,在熟悉的田地里干活,60多岁还能有两项收入,这日子,既像进了城市,又如回了老家。”

  “建集中居住点,农民自己聘请施工单位,我们牵头做担保。不愿集中居住的,一户不强拆。”李书虎说,梅苏村西北角,至今仍有一户坚持住在原地,村里也就“随他意”。

  用新举措打开新局面

  集中居住让农民生活迈向高质量,也促进集体增收。记者发现,按新增耕地指标,村里将得到每亩1万元奖补。恒济镇恒东村试点村庄改造,新增耕地350亩,一次性获得奖补350万元,同时350亩耕地流转年收入近30万元,全部作为村级积累。

  推进集中居住一举多赢,但还有瓶颈亟待突破。建湖15万农村住房,改造面广量大,资金投入高达100多亿元,仅靠地方财力几无可能。目前,通过市场化交易占补平衡土地指标是获取资金主要渠道,但建湖每年的交易量不超1000亩,难以支撑集中居住点建设。对此,王观斌呼吁,希望省级层面,能在财政专项资金和涉农政策整合上给予倾斜支持。

  另外,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难保障。想建的地方没有土地。集中居住点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群众意愿、生活习惯、作业半径,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但实施起来难度大。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就是要跳出思想观念的局限,破除思想层面的束缚,抓重点、解难点、疏堵点、破痛点,用新思想引领新实践,用新举措打开新局面。”在王观斌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创新举措,破除瓶颈,建湖将全力打赢推进农村集中居住这场硬仗。

  马上就评

  多点有人情味的“随他意”

  推进集中居住,建湖并没有强迫农民搬迁,而是尊重农民意愿,在制度设计和具体方案上都给农民以多种选择,对想不通、不想搬的个别农户甚至做到了“随他意”,不仅兼顾了效率和公平,还很有人情味,让政策安排显得理性、智慧。

  在苏北推进住房建设和集中居住,事关农民的长远利益,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必须抓紧抓实、干出成效。但是,一切都需从实际出发、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坚决不能干“行也行、不行也行”的事。像建湖这样,在推进集中居住进程中,“上”能摸准社会发展规律和全面小康建设大局,“中”能在产业发展和搬迁选址结合,在货币结算、购买安置房、调换农村产权房等方面创新切实可行的好办法,“下”能带着群众看、帮着群众算、把握好群众心理,值得学习。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