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人文江苏 > 正文

从扬州人的“偏执”看长江下游地方文化“慢生长”

发布时间:2018-08-14 15:34:1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朱晓颖  |   责任编辑:许蓉
记者10日在“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途中,遇到3个有趣、有料的扬州人。他们身段柔软、温良承让,却心怀执念,骨子里透着“扬州范”所特有的精细工、坚韧劲;坚

  记者10日在“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途中,遇到3个有趣、有料的扬州人。他们身段柔软、温良承让,却心怀执念,骨子里透着“扬州范”所特有的精细工、坚韧劲;坚守着将“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美”的扬州基因撒向“大而众”。长江下游地方文化衍生路径或可管中窥豹:不疾不徐,次第生长。

  软萌妹:唱流行歌曲都有“戏味儿”

  “听娇儿连声呼唤,父帅名,桂英我肝肠寸断”,见方舞台,“穆桂英”身后插四面三角靠旗,嗔怒瞪目,缨枪在芊芊玉手上下翻飞。男角轮番上前激烈打斗,皆悻悻败阵。

  扬剧“穆桂英”扮演者名叫汪媛,年仅23岁,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获得者。她是地道扬州人,白净,清秀,初见便是“软妹子”;13岁起学戏,浸润10年,成文武花旦。

  发源于江苏扬州的扬剧,有独特唱腔、方言、曲牌、音乐。它以古老“花鼓戏”、“香火戏”为基础,兼收并蓄扬州清曲、民歌小调,流行于苏沪皖地区。同很多地方剧一样,扬剧在努力避免“小众化”危机。

  为时3个小时的《百岁挂帅》,汪媛场上“杀敌”酣畅,场下汗水淋漓。

  学生时代,她常在清晨五点走进练功房,每天10多个小时高强训练,与沉重戏服“磨砺”。她坦承“不爱红装爱武装”,连哼唱流行歌曲都满嘴“戏味儿”。

  被前辈们视为“扬剧新生代”,汪媛感到颇有压力,脱下戏服仍然“无法释怀”。“越演越有使命感,我想让它‘活下去’。”

  修脚匠:“肉上雕花”容错率为零

  闻名天下扬州“三把刀”,厨刀、修脚刀、理发刀。今年73岁的老汉陆松林,人称扬州修脚“第一人”,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出身“修脚世家”,他大半辈子和修脚刀打交道,让万千客户“足下生辉”。

  这两鬓斑白的修脚匠,是个讲究人。谈到修脚,他铺开一摊,造型、式样、材质各异的长、短、宽、细刀具尽显眼前。“修脚是个精细活,堪称‘肉上雕花’。玉雕、漆雕、石雕、竹雕在自然介质上创作,或许可以出错,但肉上容错率为零。这一刀下去,不能深,也不能浅,要恰到好处。”

  当年,由于家境困窘,陆松林被分配到浴室当学徒,随后转向扬州有名的修脚大师拜师学艺。多年来靠勤奋刻苦,他技艺精进:开店、授课、收徒弟,还编写了10万余字的《修脚理论》等系列教材。

  旧时受到职业歧视,陆松林一度被人瞧不起,就连娶老婆也遭到女方家庭的横拉竖拦。如今年逾古稀的老人庆幸,当时选择坚持下去,欣慰地看到修脚行业今非昔比,手艺人扬眉吐气。

  老人的孩子们不少都继承了“家业”,把“扬州三把刀”展示、“沐浴文化”主题活动搬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引起轰动。

  在老匠人看来,修脚既是大俗,亦是大雅,“扬州三把刀”这份鲜活的民俗文化“记忆”需更广耕种、传播。

  拈花人:渴求热门的师承关系

  琼花圣洁,菊花舒展,栩栩如生,花开不败。在扬州工艺美术馆的大玻璃柜中,色彩绚丽的“花朵”以假乱真。76岁的钱宏仁是这些通草花的“拈花人”,也是该项目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通草花实际上是以植物制“花”。其原料通草,是产于云贵高原的药材,内茎富有可塑性。

  扬州制作通草花始于清初,已有300余年历史,清代宫庭常将其用于内苑居室装饰中。经过代代相传,扬州艺人对材料和工艺大胆创新,在全国独树一帜。

  钱宏仁告诉记者,制作通草花工艺纷繁,慢工出细活,“从花瓣、花叶,到花茎、花盆,无不需要悉心揣摩,求准求精。”

  他端着一盆“菊花”,演示“手造”花朵的过程:“‘花蕊’由几百个小花瓣做成,外面再加上‘大瓣’成型,后着色,可经久不‘衰’。”

  钱宏仁从十几岁起接触通草花制作,从父兄手上接过了“接力棒”。

  同其他“大项”非遗技艺相比,通草花并没有太热门的师承关系,这让老人费尽思量。“‘不凋之花’不能凋谢,这门手艺不能失传,要代代传承下去。”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