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教育 > 就业 > 正文

二三本院校学生被指处于就业塔基却甘于平庸

发布时间:2015-05-25 16:38:51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李平沙  |   责任编辑:魏千月
学生们想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个“好”工作,二三本院校学生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层次。一线城市的好机会大多都被名校毕业生占据了,客观来说他们在能力上也稍占优势。

  学生们对就业为何不感兴趣

  李雷就读于河北省一所市属二本师范院校,是“专升本”的学生。今年大三的他没怎么听老师提起过学长们就业的事情,只记得老师常把一个“特别好的学生”挂在嘴边:目前在市里一所学校试用,月薪2000元。

  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非“211工程”院校与“211工程”院校毕业生月工资水平相差600到900元,2013年非“211工程”院校本科毕业生月平均工资是3447元。李雷发现,身边不少师兄师姐都拖了“平均工资”的后腿。

  谈到未来规划,李雷称自己并不喜欢现在所学的汉语言专业,他打算靠专科时学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去北京找一份程序员的工作,“估计能找到一个月薪4000元左右的吧”。而班上另外仅有的3名男生“都立志当老师”,在他们看来,“找工作应该不难”,因为“好像老师的缺口还是挺大的”。

  与李雷同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许夏并不这么认为。她和姐妹们最理想的工作是考上“稳定”的有编制的教师岗位。可这对于她们而言并不容易,她的大四学长中只有一人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此外,即便考上了在编教师岗位,“待遇也不高”。据许夏了解,一位刚刚在秦皇岛市考取公立幼儿园教师的朋友月薪仅1500元。

  河北某二本院校土木工程系的老师吴少艳表示,她非常理解二三本学生找工作的难处,“他们与重点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在数字上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就业方向不一样,多是比较苦的地方。”

  同在二本院校任教的李欣更担忧的是,在就业前景并不明朗、就业压力空前的情况下,她的学生完全不着急,对就业好像“都不太感兴趣”。在她看来,“学生们大多数没有自信,他们好像很有自知之明,又好像以此为理由和借口,没有斗志,不想去找工作,没有规划,不想投入社会。”

  作为学校里第一个本科和研究生都毕业于“985工程”院校的老师,李欣觉得,学生们这种状态与自己上学时,“太不一样了”。

  对此,张强认为,这种状态是学生自身主观性不强和所处环境共同造成的。他说,事实上,学生们想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个“好”工作,二三本院校学生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层次。一线城市的好机会大多都被名校毕业生占据了,客观来说他们在能力上也稍占优势,而一些技术性的岗位又倾向于聘用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以,“二三本院校学生基本上都在二三线城市找工作,这些地方的就业气氛并不紧张,说直白一些,靠家长关系,大多数都能找到一个工作,学生自然不会着急。”

  “刚入学时,我拼命问自己,难道就甘心读完大学四年回到县城里找个月薪2000元的工作吗?我的答案是不甘心。可就像那句话所说,‘你的起点决定了你的见识和视野’,没几个月,像是被这个环境磨平了,我慢慢地接受了现实……”现在的王静觉得,回家找个月薪2000元的工作也不错,压力不大还可以住在家里,不像在北上广的同学,没毕业就开始愁工作、户口,有了工作开始愁房子、车子。

  “相比重点院校的学生,那种奋斗、拼命的劲儿只出现在少数学生身上,而且成功的很少。有个考了两次‘211’学校研究生都失败,最后回到二线城市一家银行当柜员的学生给我发短信说,‘梦想太坑爹,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有时候我们也很矛盾,到底要不要鼓励学生往外闯闯?这事儿,有时是老师干着急。”张强说。

  说白了,我就是想要一张本科的证

  让张强感到担忧的,还不止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

  “说白了,我就是想要一张本科的证。”上完本学期第一堂现代汉语语法课,坐在最后一排的李雷睡醒后这样说道。

  “像这种课,就得睡觉!”他补充说。

  这堂现代汉语语法课是李雷所在的汉语言专业本学期新开的一门课程。考虑到学生是专升本,老师特地准备了三种难度递减的教学方案:“原本为四年制普通本科学生准备的案例分析型”“语法基础补救加案例分析型”以及“纯语法普及型”。

  一开始,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的同学都积极参与讨论,对这门新课饶有兴趣。之后,老师和同学决定试用“难度适中”的第二种方案。没想到,实际开讲后,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个性质“抽象性”就把学生们听得目瞪口呆。

  老师尴尬地一笑,赶紧翻到下一页幻灯片,继续讲。

  “真够抽象的。”李雷前排的男同学无奈地嘀咕后便开始玩手机。上到第二堂课时,依然认真听课的学生便寥寥无几了,老师只有时不时走到同学中间溜达一圈才能“镇住”玩手机和聊天的学生。

  这不是二三本院校课堂上的个别现象。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