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科技 > 科学探索 > 正文

“死了都要爱”的袋鼩

发布时间:2015-06-05 15:21:26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顾晶
公袋鼩每逢夏季都几近灭绝。他说,袋鼩的繁殖期一般维持2至3星期,此时雄性体内的睾丸素水平极高,牠们会疯狂与雌性交配,最长可达14小时之久。

  生理研究发现,血脉喷张的雄性袋鼩首先具有逆天高的性激素水平。血管里海量的睾丸酮,不仅让雄性兴奋、躁动,而且可促进血糖代谢,精力极为旺盛。此外,雄性袋鼩体内还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皮质醇。皮质醇可激发糖代谢过程,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保持体力和应激能力,皮质醇还能减缓交配时所带来的疼痛感。睾丸酮和皮质醇两种激素的共同作用,让雄性袋鼩持续不断地与不同的雌性交配,即便两周内不吃不喝,也可坚持持续交配,尽情地将精液射入到雌性体内,最大限度将基因传递下去。但睾丸素升高也会令它们变得好斗,打架也让不少袋鼩丧命。

  如此自杀式的交配,对袋鼩种群又有何好处呢?科学家也是一头雾水。一种理论认为,自杀式繁殖方式可能是为了确保后代能够应对食物短缺的环境,父辈精尽人亡为母袋鼩和它们的下一代“节约”出更多的昆虫和蜘蛛等食物,以便它们更好地生存。

  第二种理论认为,袋鼩自杀式繁殖方式(专业术语叫Suicidal reproduction,或者semelparity)源于精子间的竞争(PNAS 2013)。由于袋鼩所生活的高海拔地区,食物资源高峰很短暂,雌性为了迎合昆虫的爆发高峰,会集中排卵。所以袋鼩的交配季节大为缩短,留给雄性的交配的时间不多。此外,雌性袋鼩并不挑剔,随意与雄性乱交。交配后的雌性会将精子储存在体内两周后方能受精,所以雄性交配之后精子之间依然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较短的交配季节还导致交配过的雄性第二年的交配几率大大降低,权衡再三之后,雄性便进化出极端的自杀式繁殖方式,尽量将精子传递下去。极端严酷的环境下,浪荡的雌性,最终让雄性袋鼩选择爽死在床上。

  由于栖息地减少及气候转变已对袋鼩的生命构成威胁,加上它们有做爱至死的习性,令袋鼩的数量越来越少,步向濒危之路。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