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要分享,但有些好东西分享后却不一定有人来享受,譬如昆曲。
按理说,昆曲是中国的“百戏之祖”、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至今已有约60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戏曲中大雅大美的瑰宝。
然而,如今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年轻人已经很少欣赏昆曲等戏曲了。
一天,我在看电视时,趁着广告间隙,将频道转换到了戏曲频道。刚看不久,女儿就对我说,现在谁还看戏曲,你真是老了。意思就是说,看戏曲的都是老人。其实,女儿说的也基本是事实。但我还是对他说,不是我老了,而是戏曲老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
其实,昆曲承载着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要欣赏昆曲这一雅文化,的确需要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静下心来欣赏戏曲的人越来越少了,学习了解戏曲艺术的就更少了,不知道为什么演员唱一句话要那么“久”,旋律还要这么“绕”,走路又像飘起来。可以说,鉴赏能力的退化是导致戏曲观众流失的重要原因。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戏曲观众也是要从小培养的。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由于那时还没有电视的普及,只能在收音机旁侧耳倾听,只能耳濡而不能目染。然而,就是因为从小就接触戏曲,以至于现在还能唱好多戏曲的段子。今年五月,垂虹文学社采风途中,我就唱了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唱段。尽管唱得不是字正腔圆,但还是博得了大家的掌声。
其实,昆曲与吴江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明代,就有以沈璟为代表的昆曲“吴江派”的兴起。在近代,吴江有木偶昆曲,它是昆曲艺术的一种延伸,是一种以木偶来表演昆曲的独特戏剧形式,是对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丰富和发展。木偶昆曲已有三百年历史,但木偶昆曲表演团体,目前只有起始于一百多年前的吴江七都的“姚记”木偶昆剧团一家,这也是全国唯一的木偶昆剧团,已经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代,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昆剧团原团长蔡正仁是吴江人;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苏州昆剧院原副院长王芳也是吴江人,在各个昆剧团还活跃着一批吴江籍的优秀演员。
可以说,吴江、吴江人为昆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如今,吴江清音昆曲社又在昆曲普及推广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纪念戏剧大师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在过云楼艺术馆举办的“清音谐赏”吴江区昆曲文化推广系列活动,让大家提高鉴赏能力,欣赏昆曲之美,正为昆曲之春的来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此,我呼吁,昆曲是“好东西”,大家来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