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举行的吴江区庆祝第16个中国记者节大会上,2014至2015年度优秀新闻奖、吴江区第九届新闻理论作品奖、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获奖代表先后上台作交流发言,或分享经验,或总结成果,或谋划发展,展现了他们讲好吴江故事、传播好吴江声音的激情和决心。现将发言摘登如下。
抓机遇 下基层 谋转型
吴江日报社时政新闻部记者 杨华
走上记者岗位,从门外汉逐渐变为行家里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以此次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为例。今年5月,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全区智能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智能工业是吴江工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未来。本报精心策划,以《发展智能工业 建设智能吴江》为主题,采写了一组深度系列报道。作为报道组的一员,我主要负责智能设计环节的采写工作。我一面采访企业,跟专业人士交流探讨,一面向区经信委的带队人员认真求教,并借回了智能设计相关的专业书籍,连日阅读研究。酝酿多日,一篇拿得出手的报道终于写成了。我们推出的整组报道应时应景,篇篇都鞭辟入里,为推动吴江智能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和读者的好评。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到基层挖宝,是我以后的重要采访方向。
如今,吴江日报已进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事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媒体多维度、全方位融合发展的全新阶段,着力打造一流的现代新型主流媒体或主流传媒集团的5.0时代。作为报社的一员,我本人也正在努力从单纯的报纸文字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我希望,未来,我能写、能拍、能编辑。
记录精彩 传递温暖
吴江电视台乐居吴江频道记者 罗建军
世界这么大,扛起摄像机、拿起话筒,说走就走的,不一定是浪漫的旅行。从事新闻工作9年的我,用敏锐的发现力奔驰在新闻和专题栏目的前沿阵地,记录平凡或动人的精彩瞬间,传递温暖、力量、真实与价值。
9年来,我感知、感悟,体会百姓生活的百态。2012年夏天,我采访了一条新闻《燚燚的夏天》。新闻讲述的是脑瘫儿燚燚和他的妈妈张小龙住在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十年来,母亲张小龙每天6点起床,带燚燚去学校做康复训练,让一个原本没有任何运动能力的脑瘫儿康复到可以行走。而江陵出租车公司志愿者服务队的热心接送及募捐、社会好心人士为小燚燚过生日等举动,更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的大爱。
2014年9月,由我和同事钱振英采制的电视专题片《百岁老人的“遗愿”》,记录了今年104岁的李德贞老人,在2014年9月委托女儿女婿填写了遗体捐献志愿表,她成为吴江年龄最大的遗体捐献志愿者,而老人年近八旬的女儿女婿,也是捐遗志愿者。
“铁肩担道义,双脚行万里。” 当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当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电视中。
用心做记者 很幸福
吴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记者 姚瑶
从事新闻工作3年来,从第一次采访时不善沟通到现在灵活自如的交流;从第一次稿件被要求重写到现在得心应手……这一路凝结了太多的汗水和成长。
人们常说记者就意味着与奔忙和汗水相伴,但我始终认为记者这个职业是精彩的。因为你在读懂别人的时候,也在检阅和丰富自己,很多时候,你采访的对象,就是你奋进的动力。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时刻准备着。在今年第九号台风“灿鸿”经过吴江期间,吴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栏目的全体工作人员分成多个小组,奔赴第一线,累计报道完成相关稿件18篇。在两天的抗台抢险中,我来到汾湖高新区防汛第一线,在风雨中采访了干部群众抢险救灾的感人场面,在水浪高涨的湖边报道最新动态。当我回到家,听到隔壁的阿婆激动地说上次幸亏听了我们的新闻,加固了家禽的房屋才没有损失;听到小伙伴和我说,台风报道太及时了,鱼塘才没有被淹时,我说,做记者很好,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