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没有市场就是无根之木

发布时间:2016-07-13 08:12:44  |   来源:吴江日报  |   作者:黄正  |   责任编辑:徐移龙
1981年,浦建荣来到“绸都”盛泽,从此,他与纺织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他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更目睹了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崛起和辉煌。

吴江:“没有市场,我们就是无根之木”

  1981年,浦建荣来到“绸都”盛泽,从此,他与纺织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他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更目睹了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崛起和辉煌。

  回首往事,浦建荣感恩地说:“没有东方丝绸市场,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正是有着许许多多像浦建荣这样的创业者,东方丝绸市场才能拥有现在的活力与朝气。三十年来,东方丝绸市场与这些创业者们一同成长,一同壮大,一同创造着精彩和辉煌。

  回首三十年

  他与市场共成长

  “我当年来盛泽时才19岁,那时候,东方丝绸市场还没有建设。”回忆往事,浦建荣十分感慨。他说,当时可能没有谁能想到,盛泽的纺织业能够开创如今的繁荣局面。

  浦建荣上世纪80年代供职于江苏省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盛泽办事处,这家单位当时还有另一个名称:吴江县对外贸易局盛泽站。“当时,吴江有许多小型缫丝厂,他们生产的桑蚕丝(业内称白厂丝)都要上交到我们这。而四川、苏北等地生产的白厂丝,也要集中到我们这里,再进行分配。”在浦建荣看来,当时的外贸站可谓是“手握大权”。

  1986年,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成立,市场经济的萌芽在盛泽破土。“初创的市场只有一商区和二商区,里面的商户全是做贸易的,没有做实体。”浦建荣回忆说,当时市场里的商户,由于没有稳定的货源,只能去国有大厂收购一些另料或次品,或到周边的乡镇企业及浙江的家庭作坊去收购坯布,再由染厂染色后拉到东方市场销售,每天东奔西跑,利润也不高,十分辛苦。

  正是靠着这份吃苦耐劳,首批“下海”的创业者们掘得了“第一桶金”,东方丝绸市场也度过了草创阶段,迎来了第一波发展高潮。上世纪90年代末,市场经济的洪流已无法阻挡,在企业转制的大潮下,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盛泽的民营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就在那时,浦建荣迎来了一次“人生的拐点”。

  1997年,浦建荣在办事处内开始负责丝绸外贸业务,真正开启了他的纺织外贸生涯。

  创业十一载

  不忘初心谋发展

  2005年,对于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市场的商品成交额首次突破300亿元,名列中国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第一名。

  也是在那一年,浦建荣创立了苏达进出口有限公司,踏出了自主创业的关键一步。

  浦建荣回忆说,当时企业初创,千头万绪,客户和资金如两座大山压在他的肩头。“没有客户,愁;有了客户还得垫资金,还是愁。”浦建荣说,为了拓展客户,他骑着自行车,一家家上门洽谈,吃闭门羹、遭白眼是“家常便饭”。

  即便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浦建荣也毫不退缩,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要做就做专业的”,这是浦建荣的经营理念,也是苏达成功的关键。多年来,苏达通过自身专业的服务,帮助客户尤其是中小企业客户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外贸业务咨询,帮助中小企业理顺出口业务各个环节。

  自主创业十一年,浦建荣的事业蒸蒸日上,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工作中,有的客户向他讨教自营进出口业务的经验,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浦建荣看来,与人相处,贵在诚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放眼全世界

  “东方”来风铸辉煌

  浦建荣的事业大步前进的时候,盛泽纺织产业也在飞速发展,放眼世界,风从“东方”来。

  如今的盛泽,拥有各类纺织企业2500多家,商贸公司6000多家,各类织机13万台,年产量超130亿米,已成为真正的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盛泽纺织设备可以生产全球一流面料,并代表着中国面料流行趋势与品质,绍兴柯桥市场70%面料、广东中大市场30%面料都来自盛泽。而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也连续三年交易额破千亿元,连续9年蝉联国内纺织品专业市场交易额第一位。

  “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作支持,苏达进出口公司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2006年,苏达的进出口营业额为2000万美元;2015年,进出口营业额已达7500万美元,位列盛泽贸易型进出口企业第一。

  “东方丝绸市场是我们公司发展、壮大的根基。我始终认为,没有东方丝绸市场,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浦建荣说,企业与市场“唇齿相依”,市场的提升是企业壮大的基础,企业的良好发展对市场来说,则是刺激它更加繁荣的活力因子。

  “未来,我们会积极拥抱‘互联网+’,扩展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增值的服务,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东方丝绸市场的又一次飞跃增添动力。”说到未来,浦建荣信心满满。

新闻聚焦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