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他依然守望着箍桶的老行当

发布时间:2016-05-30 09:21:54  |   来源:吴江日报  |   作者:杨隽  |   责任编辑:冯艺
在吴江西南部的桃源镇青云社区百花路北侧,有一家不起眼的箍桶店。一位刚过花甲的箍桶匠正非常熟练地干着削、刨等精细绝活。他就是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江:他依然守望着箍桶的老行当

  在吴江西南部的桃源镇青云社区百花路北侧,有一家不起眼的箍桶店。一位刚过花甲的箍桶匠正非常熟练地干着削、刨等精细绝活。他就是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源箍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茅永根。

  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箍桶店,分成前后两小间,前半间摆放着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木桶:脚桶、马桶、粉桶、菱桶、浴桶……一直摆放到门外。后半间搭着阁楼,上面摆着木料、木桶,下面是化肥、农具等物资。

  说起兼营农资销售,茅师傅一言道出目前箍桶生意不景气的困境。“没有办法,只好两边凑凑,弥补收入的不足。”

  不到十岁学艺 十五岁挑担走村串户

  茅永根不到10岁便开始跟着继父学箍桶,至今做了50多年的箍桶匠。学手艺很苦,刚开始学锯料时,人小力气不足,坯子锯歪了,继父不是打就是骂,有时还把锯歪的坯子砸在他身上。“活儿干得‘不讨巧’,还不让吃饭哩!”掸掸身上的木屑,茅师傅回忆起自己的学徒生涯。

  15岁时,茅永根离开师傅干单挑,“走村串户,人又矮又瘦,箍桶担和我一样高,担子重,难行走。人家看我人小,以为手艺不行,有活不肯让我做。越是生意少越是饿肚子,中饭有一顿无一顿是常事了。”他诉说着学艺的苦衷。

  那个年代,箍桶匠是很吃香的。随着茅永根的手艺越来越好,他就不再出门揽生意了。他的好手艺赢得了不少上门生意,无论是有底无盖的脚桶、提桶、粪桶、菱桶,还是无底无盖的饭甑;无论是有底有盖的马桶、饭桶,还是有盖无底的锅盖,他都会手工打出来。

  “那时候,一年四季活儿不断的,常常要开夜工。”茅师傅笑着说。

  技术远近闻名 被亲切地称呼“永根师傅”

  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箍桶匠生意兴隆的情景,茅师傅也是宛若昨日,“那时,箍桶匠很吃香,姑娘找对象都想找个有手艺的。记得那时,我挑着箍桶担在村间跑,嘴里叫‘箍桶啊——箍桶’,村里人见了还羡慕三分哩。”

  和泥水匠、木匠一天赚一块八相比,箍桶匠一天能赚五块多,当时可是高收入。姑娘出嫁急着办嫁妆,夏秋季节气候干燥,家里的木桶漏水急等着修,都需要箍桶匠来做活。

  做一只木桶要十多道工序,道道有技巧,锯子锯、斧头砍、刨子刨、推刨推、拉钻钻、钗刀钗等都要做得滴水不漏。茅师傅拿起木块,在长推刨上一推,木尺一量,右眼一瞄,津津有味地介绍起来。

  “最关键的要数起槽了,一定要做到木块与木块之间没有缝隙,块数太少达不到桶的弧度,拼起来就会漏水,块块都必须做得精准。木块之间用竹销串接起来,打上样箍箍紧桶坯。用特制的凹刨、圆刨分别把外壁、内壁刨得圆弧光滑、恰到好处,铁箍往上一打就成。用滚刨、细刨把上下口滚圆润、刨光滑,还要用线刨在外圈刨出漂亮的线条。”

  记者看到,刨子、锯子、斧头,各式各样的“吃饭家伙”在他的屋里摆了一地。正是靠着这些不起眼的工具,茅师傅制作出了一件件完美的木制品。

  茅师傅的箍桶技术远近闻名,方圆十几里上了年纪的人都认识他,亲切地叫他“永根师傅”。

吴江:他依然守望着箍桶的老行当

  徒弟们都改行了 他依然走村串户揽生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塑料桶逐渐替代各种木桶,箍桶生意慢慢地淡了下来。

  茅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名箍桶匠一天起早摸黑干,能打成一只脚桶算快的了,一只脚桶卖80元,去掉20元成本,一天能收入60元,那还必须是老师傅才能做得到。”

  问起曾经收过的徒弟们,他摇摇头说,有的搭彩钢板活动房,有的摆摊做生意去了,都不干了。“收入与箍桶没法比的,现在谁还乐意寻这苦工钿?”

  即使生意清淡,茅师傅依然坚持着,他又重新挑起箍桶担走村串户。不过,不是靠双腿走,而是把箍桶担挂在自行车的两边骑着到处跑。速度快了,跑得路也就更远了。越是生意少越是跑得远,七都、八都、震泽,邻省的南浔、乌镇、新塍等地他都跑过。

  他常年路途跋涉,风里来雨里去。2011年6月的一天,他带上箍桶工具,一大早骑着三轮车出去。中午回家时,意外被一辆外地牌照的摩托车拦腰撞倒,车侧翻人倒地,幸好生命没有危险,可右腿严重骨折,至今腿部还打着钢钉,不仅行走受影响,连重活也不能干了。

  茅师傅现在主要做泡脚桶和淋浴桶。“去年铜罗一家浴室的老板一下子定制了20只呢。要是经常有这样的生意就好了,箍桶这行当越来越难守了,这门手艺恐怕失传喽!”他长叹了一口气说道。

  尽管维持艰难,但他并不轻言放弃。“只要能维持生计,我决不会放弃箍桶这个老行当。”从内心深处,茅师傅对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行业有着深深的眷恋。

新闻聚焦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