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七都木偶昆曲发现记

发布时间:2016-05-30 09:16:06  |   来源:吴江日报  |   作者:陈波  |   责任编辑:冯艺
木偶昆曲又叫昆曲提线木偶剧,是一门木偶演昆曲的独特民间艺术,是昆曲的又一种表演形式。全国各地木偶剧不少,但演唱昆曲的木偶剧很罕见。

  木偶昆曲又叫昆曲提线木偶剧,是一门木偶演昆曲的独特民间艺术,是昆曲的又一种表演形式。全国各地木偶剧不少,但演唱昆曲的木偶剧很罕见。木偶昆曲采用人偶同台的形式,表演时,演员一面手提十多根线操纵手中约六十厘米高、七八斤重的木偶,一面配唱昆曲,表演者既要能唱又要会操作木偶,以线传情,以木偶的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把动作表情融为一体,达到木偶演戏胜似人演的目的,可谓“双手提活生旦净丑千般态;一口唱妙喜怒哀乐百样声”,将华丽典雅、婉转细腻的昆曲和草根木偶融为一体,雅俗共赏。

  七都的木偶昆曲源于七都镇吴越村姚氏创建的“公记保和堂”戏班。上世纪50年代中期,顾笃璜先生从老艺人汪双全处获知,七都姚家曾在杭嘉湖一带有流动表演木偶昆曲,虽停业已久,但还有好几位老艺人健在,不但提线木偶技艺高超,而且昆曲唱腔均系姚氏祖传昆腔,很规范,又能按照纯正的昆剧风格为演出伴奏。

  顾笃璜先生随即赴七都寻访,找到姚氏弟兄共计8人。他们的健康状况都不差,演出用品亦未散失,重登舞台的条件是具备的。顾笃璜先生返苏后,立即向上级汇报,经批准,8位老艺人被全部聘请到苏州,并安排在苏昆剧团任教。

  1986年,在吴江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歌谣谚语三套集成普查中,吴江文教部门的费子文先生发掘出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的资料,并记录在案。2002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木偶昆曲又受到了重视,此时,姚五宝老人是姚氏兄弟中唯一的健在者,他还记得顾笃璜先生,通过费子文先生邀请顾笃璜先生到七都后,姚五宝当即唱了《水漫金山》。

  当时费子文先生供职于吴江广电系统。经费子文先生与其夫人王斐女士宣传、推动,2003年秋,苏州恢复了虎丘曲会,老艺人姚五宝登台演出了木偶昆曲。是年,为抢救保护木偶昆曲这一濒危民间文化遗产,七都镇政府启动了抢救方案。2004年,七都镇重建七都木偶昆剧团,由此,木偶昆曲的项目传承工作正式启动。2004年7月,姚五宝老人收徒4人,为木偶昆曲招收了传承人。

  在此期间,顾笃璜先生又先后到七都三次,在木偶昆曲的传承和演员培养方面提出建议。

  正是各方力量的推动,使昆曲独特艺术延伸形式——木偶昆曲得以保护和传承。2005年,木偶昆曲被列入第一批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新闻聚焦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