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走进昆博

发布时间:2016-08-08 08:59:24  |   来源:吴江日报  |   作者:费秀华  |   责任编辑:DH002
梅雨淅沥的午后,夫妻俩去苏州,车到平江路中的张家巷,我抬头看到一幢大气的老宅,上面写着“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字样,突然来了劲头。邀先生同往,他毫不领情,宁愿坐在开着空调的汽

  梅雨淅沥的午后,夫妻俩去苏州,车到平江路中的张家巷,我抬头看到一幢大气的老宅,上面写着“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字样,突然来了劲头。邀先生同往,他毫不领情,宁愿坐在开着空调的汽车上玩手机。

  我叹息着,一个人独自进去。这里像古代衙门,也像私家园林,但其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旧址。

  跨进大门,经过一个宽敞的天井,然后是一道敞开的石库门,一尊人像正对着来者,威风凛凛的样子。这是一座木雕,一个名叫魏良辅的明代曲家,他曾经吸收南曲和北曲的优点,改革昆山派,形成独特的“水磨调”,被后人称为“曲圣”,木雕像的背后是一块匾,镌刻着他的代表作《南词引证》。

  往右拐便是“晚清民国昆曲展区”。展区里空无一人,唯有挂在墙上的一个个曲者,似在高谈阔论,浅吟低唱。这里有张氏三姐妹与苏州幔亭曲社,有穆藕初与上海昆剧保存社……

  苏州以园林闻名中外,昆曲博物馆也像园林,有亭台楼阁,有花园假山,有荷花池。走过迂回曲折的长廊,忽然开朗处,便见一座露天戏台以及前面开阔的场地,场地两侧是石桌和石凳,看戏人一边看戏一边品茗,怡然自得。据说,眼前的古戏台是整个昆博古建筑群的精华所在,深得贝聿铭赞誉。

  在一个叫“与古人交”的大厅里,我看到了一个精致的貌似古代雕花床的大家伙,与众不同的是,雕花板上挂着莲花状的宫灯,仔细一看,才知道,这不是雕花床,而是宝和堂的“堂名灯担”,昆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旧时苏州的大户人家若有婚庆做寿等喜宴,时常邀请堂名班子到家里来唱堂会,班主就将堂名唱台拆卸后装入箱子挑到主人家,然后重新拼装在主家的客厅里,所以被称为“堂名灯担”。

  堂名灯担与木床的大小相近,但是里面并没有床板,中间有只长条桌,两侧各放三个木凳子,加上正中心一个,可容纳七个人。演出时,六七个人围着长桌,吹拉弹唱,唱的都是昆曲戏文。因为好奇,我围着堂名灯担兜兜转转,不忍离去。

  隔壁一间是展厅,但更像教室,里面有桌椅,墙上有简介,有古代表演昆剧的各种面具。古代的堂会,有虎丘曲会,有乡闾会唱,有文人曲叙,也有私契习曲。试想每年八月,虎丘千人石上,汇集各地赶来的曲友,唱啊舞啊,通宵达旦,场面是如此的恢弘;即使是小小村落,几户人家,大字不识,也可围灯而坐,吹弹丝竹,唱元明昆剧,自娱自乐。

  昆曲博物馆比较清静,游客也不多。只可惜去得晚,没有亲眼看到昆曲表演。多一份遗憾,多一个念想,我暗暗记住了演出时间,打算找个时机再去。

  兜一圈,回到原点,恍恍惚惚似做了一个梦,穿越时空的隧道上,杜丽娘游园惊梦,而我的游园,没有被惊到。当然,出来的时候,遇到我顽固不化的先生,还是小小吃惊:怎么也来了?这么久还不回,当然要来找人啦!好吧,给我拍个照。

  走进昆博,与之合影,就像结识好朋友,从此有了牵挂。

新闻聚焦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