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新地名要传承地方文化特色

发布时间:2016-04-11 09:09:03  |   来源:吴江日报  |   作者:杨传泳  |   责任编辑:王炎
盛泽镇在上世纪80年代初,老镇区建成区面积为2.43平方千米,经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至今已扩展到30余平方千米。新地名则大量地应运而生。题取新地名时应该考虑到子孙后代,须慎之又慎。

  地名可映照地方的历史与文化,显示其独特的城镇格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常能融入人的血脉和禀赋之中。例如“七十二条半弄”就成了盛泽人的“乡愁”,它凝聚游子浓浓的恋乡情结。

  盛泽镇在上世纪80年代初,老镇区建成区面积为2.43平方千米,经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至今已扩展到30余平方千米。新地名则大量地应运而生。而新地名终究会变成老地名的,题取新地名时应该考虑到子孙后代,须慎之又慎,决不可自以为是,漫不经心。

  新地名的题取,应按民政部的要求,“深入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文化内容,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地名文化建设要接地气,聚人气,见实效。结合盛泽镇题取新地名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去努力。

  一是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盛泽是我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四大绸都之一,拥有丰富的丝绸文化底蕴和产业优势,坐拥众多丝绸遗址,例如国家文保单位先蚕祠、丝绸文化旅游景区丝博园,另外还有世遗项目宋锦文化园等。老地名中的梭子弄、筘店弄、红坊弄、染坊弄、绮盛弄等,无不体现深厚的丝绸文化特色。

  为传承、弘扬盛泽的丝绸文化,新路名采用了当地古代贡品“吴绫”,还有“罗绮”、“蚕花”、“经纬”、“绸都大道”等,新桥名则采用了“云锦”、“绣锦”、“织锦”、“锦绫”、“银丝”、“丝博”等。古代绸市“新杭市”采取活化保护,用来命名新路,使之旧而不废,彰显了“丝韵水乡,绸都盛泽” 的特色。

  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盛泽镇在积极研究古丝绸之路沿途文化的基础上,新城区则采用了“洛阳、敦煌、登州、哈密、和田、武威、楼兰以及明州、泉州、广州”等作为地名,让绸都拥抱全国,走向世界。

  二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盛泽从明清起,四方商贾蜂攒蚁集,从事丝绸贸易,建有会馆甚多,以山西、金陵、徽宁、济东、绍兴等命名,还有汝南弄、徽州庄,显示移民镇的特色。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自1986年开办以来,生意日隆,客商云集于此,4平方千米范围内,入驻商家6000余家,相继建起闽南、温州、广东等商会,于是用“福建、温州、广东、市场”等字眼命名了一批路名,展示了盛泽人海纳百川的胸怀与风度。

  三是古意盎然与现代文明融合。老地名联系着历史,联系着名人、事件、民俗、标识,可以追溯往事,城市的发展变迁要尽量留住老地名的记忆。“舜”字常作盛泽的简称,因此新地名中便有了“舜新路”、“舜湖路”。另外,“小庙港路”、“蚕花路”、“如意路”,都是依托原有街巷路桥格局而得名,给当地留下了历史印记,既保持地名相对稳定,又能感觉到现代建筑带来的美。

  题取新地名,应该摒弃毫无地域特色和缺乏个性化的路名。用企业名称为公共资源冠名的路名,国内舆论曾对此表示质疑,认为多有不妥。盛泽镇也从长计议,把“德尔路”改成了“东径路”。

  第9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确定,地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产物,具有本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盛泽有个东白漾,“东漾划船”为古代盛湖八景之一。故新建的大桥命名为“东白漾大桥”。值得提醒的是,决不能贪图简便,把“漾”写成“洋”;如那样,文化内涵就变味了。

新闻聚焦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