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同里古镇:工匠精神永葆古镇青春

发布时间:2016-03-01 09:08:30  |   来源:吴江日报  |   作者:孙跃勤  |   责任编辑:陈建华
同里将与其他12个古镇一起,于下年提交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文本,靠的是同里公房维修队在古镇街头巷尾、弄里人家,以拆拆建建、修修补补,让千年古镇永葆青春。

  再过一年,同里将与江浙两省三市的其他12个古镇一起,提交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文本。就像高三学生冲刺高考,同里也将面临严峻考验。而赶考的信心和底气,来自于几十年如一日对古镇的保护。有一支队伍,几十年如一日,活跃在古镇街头巷尾、弄里人家,以拆拆建建、修修补补,让千年古镇永葆青春。

  同里公房维修队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几十年来,虽然经历了古镇旅游开发、单位转制等内外环境变迁,但其中心工作一直没有变,那就是用传统手法,为古镇上的老房子提供养护、解危服务。维修队现有18名成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都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老木工、老泥瓦工。他们负责老房子的日常翻、修,工作量大,工钱不高,但乐在其中。因为他们秉承着最朴素的工匠精神,用一门手艺守护古镇的完整风貌。

  有一种坚持,叫修旧如旧

  相比其他的古镇,同里有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整个古镇区域作为一个建筑群落,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镇居民的现实生活,与历史建筑的完美融合,一直以来都是同里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看点。一方面是日新月异的建筑材料、建造工艺,另一方面是居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损耗,维持古镇地道模样的重任,就落在了公房维修队队员的肩上。

  记者见到维修队队长唐元兴时,他正在和工友一起维修一处老房子的屋顶。唐师傅今年62岁,16岁学徒做泥瓦匠,出师后也曾修补过普通民居。1997年进入维修队后,他就一直和古镇上的老房子打交道。

  “修建古镇里的老房子,和普通房子大不一样。”唐师傅指着眼前的屋顶说:“就拿这些旧房的屋脊来说,样式也是很有讲究的,鸡头凤尾寓意着防水火避灾邪。屋顶斜坡、窗户样式也和普通房屋不一样。”经他们手修好的老房子,里面住着很舒适,外面看起来粉墙黛瓦,细细一瞧,细节里都透着江南水乡的韵味。

  有一种成就,叫邻里口碑

  老木工师傅孙海根已经六十好几,14岁当学徒至今做了一辈子木匠。同里的老房子,框架结构大多用木料搭建,在历经岁月沧桑之后,多少会出现损坏。换梁换柱耗费体力,孙师傅却乐此不疲。工友们说起孙师傅,都说虽然他主要负责“大木”部分,但古建中的木工手艺,他样样都拿得出手。

  精湛的手艺倒是其次,最让孙师傅欣慰的,是他在同里街坊中口耳相传的好口碑。孙师傅说木工是个细致活,要让乡亲们满意,要有积累和付出,更要有一副热心肠。他说木工在人家家里干活,通常要很多个工时。“东家对我们一直非常信任,从来没有听到什么丢东西、不满意的话,这个很让我们感动。”退休后,维修队返聘他担任技术指导,看着自己手把手带出的徒弟和相处多年的老工友们仍然在维护古镇的一砖一瓦,孙师傅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价值。

  有一种延续,叫师徒传承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维修队的师傅们每天早上7点出门,傍晚5点多下班,遇上工期紧还要加班加点完成任务。一年下来,光解危就要10来处,在他们手里修过的老房子,更是遍布同里大街小巷。在老师傅们看来,老手艺只有得到传承,才能真正让同里永葆青春,“现在会这些老手艺的年轻人已经很难找到了。”话语间,唐师傅道出他的担忧。据他介绍,维修队的师傅们都带过徒弟,唐师傅一人就带了5个。“想学到地道的手艺,要先当3年学徒,再做3年帮工,容不得马虎。”说到自己的徒弟,唐师傅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我现在的徒弟里,还是有几个让人满意的。”

  记者采访古镇维修队的时候,正值天气严寒。但在施工现场,一群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工匠们,却忙得热火朝天。两位木工师傅正坐在屋顶上,合力修锯椽木;泥瓦工师傅一扔一接密切配合往屋顶运送瓦片。他们的忙碌和辛劳,让同里历经千年风霜仍葆青春魅力。

新闻聚焦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