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吴江团区委印制了9000份四折页的“团队积分卡”,封面上写有“学校”、“中队”、“编号”等信息。这张作为少先队员入团考核依据的卡片,将在下学期分发到全区每一名初一学生手中。根据中学共青团改革最新要求,今后将严把学生入团关口,初一学生单次入团比例不超过全校学生数的12%;初三毕业时,共青团员比例不超过毕业班人数的30%。
近日,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团教协作、完善团学组织制度、加强先进性建设、中学团委书记岗位专设、控制学生团员比例等要求,推进中学共青团改革创新。我区作为江苏省试点,已经展开了中学共青团改革实践,并形成了先进经验。
控制初一单次入团比例
推出以“团队积分卡”为抓手的“‘3+1’模式的团队一体化”是吴江团区委积极响应全国中学共青团工作改革的举措之一。“团队积分卡”包括团校学习、志愿者服务活动、团队活动、中队辅导员评价等多方面的积分内容,其中团校学习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是考核重点,所占分值最大。
“‘团队积分卡’量化了入团标准,积分内容囊括团员意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校表现、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各方面。以‘团队积分卡’作为考察学生能否入团的依据,凭学生参与积分活动所得积分的高低按比例择优入团,这样的入团规则体现了学生的德智体综合素质,不唯成绩论,凸显了团员的先进性,也体现了公平性,减少了推优入团的主观性。”团区委副书记翁琳燕这样解释。
吴江区实验初中是全省中学“团队一体化”试点学校,已经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落实中学共青团改革的一系列要求。“我们会在初一学生参加建队节活动时发放团队积分卡,强化学生从少先队员转变为共青团员的思想意识。”区实验初中副校长钱建芬介绍,学校此前已推出自己设计的团队积分卡,将少年团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团活动等纳入考核细则,并以此卡为依据推荐优秀学生入团,按要求严格控制入团比例,提升学生团员先进性。
共青团员要起表率作用
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团员,甚至“全员皆团”。团员太多,早入晚入都一样,谁还会积极争取?团员学生和普通学生没有区别,先进性如何体现?团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从何而来?
钱建芬说,现在,区实验初中初二年级有些班级每班只有2名正式团员,入团积极分子一批次只有5个名额。成为团员这件事,在学生心中变得越发重要。
“我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了。”区实验初中初二(8)班的沈乐言脸上洋溢着笑容,“成为团员是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意味着我要在学习生活中做同学们的榜样,遵守团的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团组织的活动,同时也要热心帮助其他同学入团。”
该校初二(12)班的韩张韩数目前是入团积极分子,沈乐言是帮助他学习团知识的“小老师”。
韩张韩数对入团有着美好的憧憬。“我最近在参加我们学校的第二轮团课培训,我认为团员的价值不在于炫耀这个身份,而在于其内涵与责任。现在入团比例很小,这督促我们不仅要成绩好,还要全面发展,在同学间起到表率作用。”
为团员建个人成长档案
吴江团区委在中学共青团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已承接“学校共青团工作协同机制完善与创新”全国试点项目。团区委于去年携手区教育局成立了区教育团工委,改革加强团教协作;在全区发放了3400余册《吴江区共青团成长手册》,为每名团员建个人成长档案;在35所学校建立了“团员成长室”,建成率已达100%;加强班级团队角建设,开展共青读本进班级等活动,累计为35所中学(中职)1000余个班级团队角和十余个团员成长室赠送近8000本共青读本。
除了以“一课一月一员,一室一角一档案”为主题的“六个一”建设和控制团员比例外,我区应中学共青团改革要求,将学校团工作纳入教育局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年度考核,纳入中小学发展性考核;鼓励学校开展各种创新形式的团活动,增强学生团员意识,凸显共青团员的先进性。
接下来,吴江团区委还将建立健全中学生困难帮扶和权益维护机制,为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积极参与预防校园暴力、抵制校园欺凌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