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非遗舞蹈走出深闺 盆烛舞六一亮相央视

发布时间:2016-05-26 08:09:20  |   来源:吴江日报  |   作者:杨东萍  |   责任编辑:蒋晗鹏
昨天,记者从北门小学了解到,近日该校艺术团收到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群英汇》栏目组的邀请函,请他们录制节目,该节目拟于六一儿童节播出。

吴江非遗舞蹈走出深闺 盆烛舞六一亮相央视

  昨天,记者从北门小学了解到,近日该校艺术团收到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群英汇》栏目组的邀请函,请他们录制节目,该节目拟于六一儿童节播出。

  北门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一直注重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年陆续开设了许多民间舞蹈社团,如扁鼓班、腰鼓班、秧歌班、连厢班、盆烛舞队、红旗舞队等,其中,盆烛舞是吴江特有的一种舞蹈。

  一盆一烛演绎希望光明

  盆烛舞是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行于震泽、松陵及南浔一带的一种祭祀舞蹈,是吴江典型的传统民间舞蹈。

  故名思义,盆烛舞就是跳舞时有瓷盆有蜡烛。盆烛舞由女子群舞,人数不限,舞者双手托着插有蜡烛的小盆,中指上戴顶针箍,按音乐节拍用顶针箍击打盆子,传出清脆的敲击声。舞者同时还要托盆表演各种舞步、舞姿和造型,表演过程中,盆中烛火不灭,显示希望之光。

  “盆烛舞乐曲淳朴,服装、道具简单,易于学传,过去常在农村庙会上演出。解放后,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仍有演出,还出现在中、小学生的篝火晚会上。”北门小学的艺术总监刘强民说。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盆烛舞表演在乡村已经没有人自发组织了,年轻人知道的不多。

  据悉,盆烛舞是由严国英、张嘉珍挖掘出来的。因原来的盆烛舞比较拖沓,刘强民与杨志远对其进行改编,赋予了其新的内容。经过几年教习、传承,刘强民等又对盆烛舞进行了第三次改编,使得其更优美、生动。

  16位女孩跳舞下苦功

  在北门小学舞蹈房,记者见到盆烛舞舞蹈队的队员们在跳舞。舞蹈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钟声响起时,队员们仔细聆听钟声,而后用腕花等动作表示祭天;第二部分则用蹲地、跪腰等表示祭地;当钟声再次响起时,音乐节奏变得欢快,队员们用活泼的动作表示希望和光明。

  盆烛舞舞蹈队的16个小姑娘都留着长长的辫子。她们从二年级开始学盆烛舞,一直到现在五年级,已经学了四个年头了。盆烛舞对舞者的要求很高,“学生们从二年级跳到五年级,一共只有三个人离开,一个是突然个头蹿得太高,一个是突然发胖,还有一个则是突然剪了长发。”北门小学教务主任童蕾说,盆烛舞是祭祀舞蹈,所以要求舞者们都留着长发,扎麻花辫。

  盆烛舞有些动作很难,像跪腰、卧鱼等动作,需要反复练习。队员们笑着说,大家回家后会继续练习。翁欣娣和她弟弟是一对龙凤胎,翁欣娣在盆烛舞队,她的弟弟在红旗舞队,一支是女子队,一支是男子队。“在家时弟弟经常和我比舞蹈动作,为了赢他,我在家一个动作要练上好多遍呢,知道我们这次要去北京他羡慕得不得了。”翁欣娣笑着说。

  学生在舞蹈中了解吴江

  北门小学80%左右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而盆烛舞队的学生们除了一位是吴江人外,其他学生来自安徽、湖南、河南及苏北等地。

  盆烛舞作为一种吴江特有的民间舞蹈,学生们在跳舞时,对吴江的传统文化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为他们融入吴江创造了条件。“我喜欢盆烛舞,知道这是以前吴江庙会上人们经常跳的舞,现在吴江有庙会、庆元宵活动等,我爸妈就会带我去瞧热闹。”李心怡说,在学校老师讲述吴江故事的时候,她听得非常认真。

新闻聚焦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