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朱福官
在区农委植保植检站,朱福官是该站工龄最长、年龄最大的“老同志”了:他三十一年如一日,从办公室出发,到农村下地,做他喜欢的农技推广和植物保护技术工作。
朱福官说,他喜欢与善良淳朴的农民相处,从他们身上学到实际生产经验,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和处世的淡定,同时能够以己所长为农户解决技术问题。
工作31年来,朱福官成了抢手的“土专家”。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我就是在本职岗位上干了应该干的事情,这项荣誉应该属于我区所有农业科技人员。”谈到他荣获“吴江区优秀基层干部”称号时,朱福官显得很谦虚。
农忙时节,他天天在田间诊断农情
1984年,朱福官从南通农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吴江植保植检站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
“那时候吴江专业的植保技术人员不多,我经常从早到晚在田间调查,白天在稻田里,进行田间赶蛾及查卵工作;夜间进行灯光诱测,通过准确预测,制定防控措施、发布病虫防治信息,指导农民对虫害进行防治,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朱福官说。
凭着这样的吃苦精神,朱福官在植保植检站一干就是31年。31年来,他始终做到“测报工作不怕苦、技术钻研不怕难”。为了能准确测报,掌握最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在病虫害高发季节,朱福官常常踏着露水下田、顶着烈日工作。
“农技人员就是要两脚沾满泥,全身带有泥土味儿。”朱福官笑着说,帮助农民搞好粮油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从大了讲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往小处说就是让老百姓一年下来能有个好收成,不白忙活。
求助电话,他一天能接到10多个
“我家一块水稻田,叶片发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该怎么防治?”2015年8月,接到太湖新城(松陵镇)沧洲村种粮大户王付生电话后,朱福官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水稻田实地勘察诊断。针对水稻病害,朱福官详细讲解,及时开出了诊治处方。
朱福官是个仔细人,每到一处,他总会将农作物病情和诊断意见详细记录下来,诊断后的两三天时间,他还会打电话进行回访,确定诊断意见及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每年都会记录四五本诊断笔记,把这些诊断笔记收集起来,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朱福官说。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朱福官心里有一份时间表:每年3月份预防小麦纹枯病、油菜菌核病,4月预防小麦赤霉病、小麦蚜虫,5月和6月是水稻秧田、绿化苗木、蔬菜病虫防治工作时间……
“朱站长不容易啊,一年到头都没见他怎么闲过。特别是每年3月到11月份之间的农忙时节,天天在田间地头诊断农情。”区农委植保植检站工作人员尤希宇介绍,朱福官是“12345热线”的植保专家,只要接到有关农田病虫害的求助电话,他都会及时赶到病虫害发生地。这样的求助电话他一年能接到100多个,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10多个。
推广技术,提升全区植保技术水平
“多年来,朱站长结合本职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通过搞好试验示范,推广新型植保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农作物病虫害,为粮食丰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区农委植保植检站副站长周君这样评价朱福官。
“朱站长还经常来给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上课,在他的帮助下,吴江形成了新型植保防控体系,建立了植保专业化队伍。”尤希宇说。
谈到病虫害的防治经验,朱福官说,病虫害防治要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的原则,采取源头治理与分区控制相结合、综合防治与应急防治相结合等多种防控措施,做好迁飞性、流行性、爆发性病虫害应急防控工作,确保区域性重大病虫害不造成重大损失,局部性重大病虫害不爆发成灾。
在朱福官的带领下,区农委植保植检站重点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技术、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试验示范等工作,有效提升了我区的植保技术水平。
感悟
农技人员就是要两脚沾满泥,全身带有泥土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