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科技 > 科技资讯 > 正文

研制我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年轻团队“挑大梁”

发布时间:2016-07-16 07:18:47  |   来源:千龙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孟国冰
根据计划,我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项目共研制三台万米级着陆器、一台万米级无人潜水器、一台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结合缆控无人

 

原标题 研制我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团队“挑大梁”

新华社“张謇”号7月15日电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一批年轻人,正在参加我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首航的第一航段。在我国“深潜英雄”崔维成的带领下,这个平均仅35岁的年轻团队挑起了研制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的大梁。

根据计划,我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项目共研制三台万米级着陆器、一台万米级无人潜水器、一台万米级载人潜水器。万米级无人潜水器是载人潜水器的“探路先锋”,同时也是关键技术和设备的“验证平台”。

——万米级无人潜水器总设计胡勇,41岁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41岁的胡勇是万米级无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常务副总设计师。此次登上“张謇”号,他主要是进行万米级无人潜水器“中继站系统”的海试。

结合缆控无人深潜器(ROV)和无缆自治深潜器(AUV)的技术特点,我国万米级无人潜水器为混合型无人潜水器(ARV),在7000米的海洋深处将设立中继站系统。

据胡勇介绍,中继站和潜水器本体,通过船上的承重光纤下潜到7000米后,中继站悬停在7000米处,潜水器本体再带着中继站的微细光纤下潜到距离海底50米处,然后抛掉压载铁,让潜水器在零浮力状态下,在4至5公里范围内自由巡航。

“潜水器拖拽的微细光纤,可将海底的音视频信号通过中继站传递给承重光纤,再传到水面控制室。通过控制室的互联网,可实现网上全程直播。今后,网友可望实时观看‘彩虹鱼’在海底的一路所见所闻。”胡勇说。

曾经担任过“蛟龙”号结构系统主任设计师、多种作业型潜水器总设计的胡勇,对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充满信心。他说:“这种信心,不仅来自于我个人以前的工作经验,更来自于整个团队的天时、地利、人和。”

——万米级着陆器的总设计师潘彬彬,34岁

34岁的潘彬彬是三台万米级着陆器的总设计师。其中一号着陆器已研制成功。此次跟随“张謇”号首航到南太平洋,计划在8000多米深的新不列颠海沟现场采集微生物、宏生物、沉积物等样品。

“万米级着陆器主要由浮力系统、抛载系统、电控系统和水面通信系统组成。三台着陆器各有分工,一号着陆器主要用于海下拍摄,二号主要用于沉积物取样,三号主要用于诱捕宏生物。此次‘张謇’号首航科考,一号着陆器计划搭载多种科学仪器,这将是一大挑战。”潘彬彬说,“通过参与万米级载人潜水器项目,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这是我最为看重的。”

根据设计方案,“彩虹鱼”号与“蛟龙”号一样,均采用无动力下潜上浮的原理。但与“蛟龙”号在海里垂直的下潜上浮方式不同,“彩虹鱼”号在海里将采取倾斜的、盘旋式下潜上浮方式。通过水平舵、垂直舵的合理操作,使潜水器在上浮和下潜过程中不产生迎流阻力,以提高速度,将下潜上浮的时间控制在5小时以内,延长在海底作业时间。

为了实现这一技术目标,潜水器本体的水动力布局十分关键,承担这一重任的也是一位34岁的年轻人姜哲。

——潜水器本体水动力布局设计师姜哲,34岁

姜哲曾经参与过我国981石油钻井平台水动力设计,今年初刚加入到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团队。

“研究海面钻井平台的水动力环境主要为了克服风和浪,海面下的潜水器主要是克服海流,虽然两者的原理相同,但对我来说是一项全新挑战,必须全力以赴。”姜哲说,“今年初,我将户口从北京迁到了上海,以后计划把家人都接到上海,全身心地投入到万米级载人潜水器项目中。”

——海洋宏生物学家许强华,42岁

目前,在顺利推进“彩虹鱼挑战万米深渊”项目各项关键技术的同时,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吸还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42岁的海洋宏生物学家许强华就是其中一位。她介绍说:“所谓宏生物,就是与海洋微生物相对应、眼睛能够看得见的海洋生物。由于难以到达,海洋6000米以下的深渊地带有哪些宏生物?它们如何适应高压黑暗的生存环境?有哪些特殊的适应机制?深渊宏生物与近缘种有何区别?等等,都是我最感兴趣、也是亟待探索的科学前沿问题。”

在此次“张謇”号首航中,许强华携带了自己研制的多种型号深渊生物捕获器,计划将搭载在“彩虹鱼”万米级着陆器上,到8000多米深的新不列颠海沟捕获宏生物样品。

此外,为了确保全体团队成员专心致志、没有后顾之忧,上海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教授积极争取到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科委、浦东新区等地方政府和学校的资金支持,依托上海市科委和民政局,专门设立了“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专项基金会”。他率先将自己家里200万元存款拿出来,再向亲朋好友共募集800万元的首期资金;同时他每年还捐出自己60万年薪中的三分之二给基金会,全部用于补贴核心科研团队。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