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科技 > 科技资讯 > 正文

江苏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 加码布局实验室建设

发布时间:2021-03-01 09:12:26  |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蔡姝雯  |   责任编辑:DH019
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正式启动建设,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被誉为“大国重器”,“奋斗者”号创造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2020年,江苏科技在大战大考中依然交出了

  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正式启动建设,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被誉为“大国重器”,“奋斗者”号创造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2020年,江苏科技在大战大考中依然交出了高质量答卷。记者在近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2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6.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迈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科技系统以“开局即冲刺”的奋进姿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勇攀科技高峰,努力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中展现更大作为。

  布局领跑技术,

  推进“卡脖子”环节攻关

  “企业出榜、全球揭榜”“需求张榜、在线揭榜”“任务定榜、挂帅揭榜”……过去一年,面对突破“卡脖子”瓶颈的迫切需求,江苏积极探索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取得较明显成效。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表示,“十三五”以来,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根据国家技术预测调查显示,我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我省在纳米科技、超级计算、生物医药、物联网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创新水平位居国际前列。

  “去年,我们牵头的‘金属部件应力场探测分析’领域国家‘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成功获批。”在交流发言时,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庆说,针对关键结构材料及部件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院正在构建面向工业应用的仪器设备和表征技术综合研究平台,目前已启动超级平面电子显微镜等项目。

  面对种源“卡脖子”问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加大攻关力度。“全院近50%科技力量聚焦种源创新、品种创制和绿色生产技术联合研发。”省农科院副院长孙洪武说,省农科院目前保存5.33万份种质资源,稻麦品种全省生产占比达80%以上,甘蓝、樱桃番茄、草莓等品种实现了进口替代。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2021年全省科技创新划出的8项重点工作中,前两项分别是“以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为牵引,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以筑牢科技创新基础为目标,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我省将聚焦最有基础、最有优势和最需突破的领域,加强前沿战略部署,推进“卡脖子”环节攻关,优化完善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方式,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赋能,以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布局实验室建设,

  集聚战略科技力量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支撑。2020年,面对新一轮国家重大创新布局的机遇,我省着力打造三大江苏省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连续发布多项引发国内外关注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亮出一份耀眼“成绩单”;备受期待的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正式启动建设。

  此外,综合交通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批重组试点,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目前,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42家,居全国省份第一。

  “南京高新区通过建设重大平台,推动原始创新。”南京国家高新区发展办专职副主任赵成军说,园区以紫金山实验室、扬子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和中科院麒麟科技城为关键支撑,聚力打造原始创新重大科研平台;以中国(南京)智谷为核心,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2021年,我省实验室建设再加码:支持姑苏实验室开展超导薄膜制备工艺等前沿问题研究,启动建设高通量材料设计平台;推动太湖实验室组建科研团队,绘制深海空间站关键技术攻关路线图;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加快突破全场景网络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构建网络智能数据仓库。还将围绕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打造重点实验室“升级版”。

  此外,我省还将高水平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创建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特种合金、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均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

  营造良好生态,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充满蓬勃活力的一线科研和管理队伍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的深厚底气。”王秦表示,正因为这些年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下大力气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才更好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汇聚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广泛力量;也正因为这些年毫不动摇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够有力应对疫情和国外封锁,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先手棋”作用。

  数据显示,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连续3年实现倍增,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居全国第一,总数超过3.2万家、跃居全国第二。通过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0294家,成为全国唯一超过4万家的地区。我省累计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8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59家,“中国创新力医药企业20强”中江苏企业占据了6个席位。

  迈上新征程,我省将着力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发挥领军企业牵头作用,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行动,深化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此外,我省抢抓落实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强化协调发展、协同互动,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功能,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并充分发挥江苏国内产业循环重要发起点联结点作用、融入国际循环重要通道优势,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