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苏州讯 焊接是工业制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大到桥梁钢结构、火箭飞机制造,小到高压配电箱,都需要大量高精度高质量的焊接工作。
9月14日的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专访,带大家走进2020年科技领军人才企业——苏州全视智能光电有限公司,听公司创始人张永泉博士讲述公司的创新发展之路。
全视智能光电是一家面向工业领域的计算机识别初创公司,拥有数字光学重建和人工智能处理器两大核心技术,专注于3D智能光电传感器的研发制造,以及焊缝跟踪、三维引导、 在线检测、在线测量等系统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
而激光3D传感器好比是机器的眼睛,能更精准的帮助机器进行加工生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走进全视智能光电,不大的空间当中放置着两台机器,技术人员正在对产品进行调测,看似简单的产品要经过无数次的调测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就像是一个人,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最好的自我。
作为企业的创始人,张永泉跟自己的产品一样,经过了不同的调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最佳状态。
机遇:“从研究员到创业者”
2006年回国后,张永泉进入到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工作,直到2018年,他大胆决定离开研究院去做一番自己的事业。
因为跟船厂接触较多,张永泉无意间发现,船厂在焊接上存在着许多障碍,焊接自动化程度非常低,敏锐的他立刻将目光聚集于此,决定要做出一款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全身心扑在产品的开发上,本就对算法颇有研究的他,做起来非常得心应手。
“在焊接过程中,机器人只能很简单的从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加上了激光传感器就相当于加上了眼睛,可以实时补偿生产的不足。”张永泉解释道,要想产品加工的更到位,生产效率更高,离不开激光传感器的使用。激光传感器没有广泛使用之前,人工操作效率非常低下,并且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烟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容易使人患白内障和皮肤病,而激光焊接器的使用不仅在原有的效率上提高了5-6倍,还有效地对操作人员进行了保护。
一款产品的诞生,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从前期开发、后期调试到真正出品,历时了大约两年。
2019年4月,苏州全视智能光电有限公司落地园区,张永泉也开始了他真正的创业冒险。
选择:“从北京到苏州”
“苏州是整个智能制造的中心,并且苏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有利于我们向华东辐射。同时,园区的营商环境很好,产业链很集中,人才也比较聚集,这都是我非常看重的。”
北京到苏州的距离为1155.1公里,这不仅是地图上的距离,也是张永泉寻梦的距离。张永泉选择苏州工业园区,下定决心要闯荡出一片天地。
公司落地在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两间办公室是他梦想的开始,一间主要负责研发,一间主要负责调测,而生产则是由东莞的代工厂来负责。自2018年成立迄今,全视智能光电已然取得不错的成绩,目前已完成十多个型号的产品的研发,与国内四十几家厂商紧密合作,并与部分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已实现部分小批量交付。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视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政府得知我们的情况后,也在为我们积极协调资源,为我们减免部分房租,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缓解了部分压力。”张永泉感叹的说道。疫情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思考,代工厂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是个棘手的问题,张永泉开始思考,预计未来将会建立自己的工厂,进一步保证产品成本和生产时效性。
初心:“做更好的产品”
算法是传感器核心,扮演着大脑的角色。只有通过算法,机器才能在生产中精准识别。全视智能光电目前注册的专利当中有两套算法是独有的,并申请了专利和著作权,领先于国内所有的一代厂商。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发,全视智能光电今年申报了9个发明专利和7个著作权,预计在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成果展现。
“我们合作的一个杭州公司,之前一直使用的是国外的产品,替换了我们产品之后,觉得性能很好,决定要跟我们长期合作,我们的成本只是国外厂商的五分之一,并且我们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去现场指导。”
与国内外的产品相比,全视智能光电的产品都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除了产品全是自主研发外,基本实现零部件全部国产化,相对于国外的产品而言,更加物美价廉、更可靠,同时,还可以为合作方提供技术支持。
谈及获得园区领军人才称号有何感想,张永泉坦言,对于他而言,这是一种认可,肯定了他一路以来的努力,同时这也是一种动力,让他继续保持初心,研发出更多的好产品。
未来:“乘风破浪,逐梦前行”
目前,全视智能光电,在职人员15人,其中12名研发人员,3名技术人员。下一步将壮大人才队伍,增加销售团队和更多的技术支持人员,当前,苏州全视智能光电公司正在进行融资,希望通过资金支持建设自有生产线,进一步研发开拓产品功能,丰富产品生态链。
公司也已经跟部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将产品融入到机器人当中,未来3D智能传感器有望成为工业机器人的一个标配产品,为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袁轩 蒋珺竹 周志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