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总有人愿为理想付出一切

发布时间:2016-12-23 10:08:23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11
  一转眼,这一期已经是双周科事2016年的最后一期,黑妹也伴随读者们走过了9个月的时间。在这9个月里,我们有判断——见证了AI、无人驾驶、共享单车等多个风口的起落,预测了VR的泡沫,

  一转眼,这一期已经是双周科事2016年的最后一期,黑妹也伴随读者们走过了9个月的时间。在这9个月里,我们有判断——见证了AI、无人驾驶、共享单车等多个风口的起落,预测了VR的泡沫,还和浙江高考作文撞了题;我们有态度——直面了韩春雨事件、巴铁事件等的争议,讨论了超大对撞机的争鸣,回应了对量子通信的质疑,不因为没有结论就不关注。

  而关注最多的,还是人。在宇宙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上而言,人类文明显得微不足道。但特别庆幸的是,在这个技术奇点将至未至的时代,有一群不甘寂寞的人,想跑在文明的前面。如果每个人都总是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往前走,那么群星,就真的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2016年的最后一期专栏,我们理应更有期待:面向2017,可以想得更天马行空一些。

  1.猜想一:共享单车出现寡头,赤橙黄绿组成彩虹车队?

  互联网行业只有老大,没有老二。2016年,我们看到了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当然滴滴在商业上赢,主要是因为这是在他的主场;在别人的主场,我们还没有一个完整输出的互联网产品。而且,Uber在无人驾驶上的布局,应该说竞争力高于滴滴。

  所以当在资本寒冬中还能不断融资,共享出行成为2016年最大的风口时,我们不禁也想问:2017,共享出行领域会出现寡头吗?小橙车(摩拜)、小黄车(ofo)、小蓝车(小鸣)、小绿车(骑呗、享骑)、小红车(杭州的共享自行车)……新旧大战,都快集合成葫芦娃啦。

  共享单车这个市场能挣钱吗?除了广告、押金和车费、数据挖掘等想象外,如果真的能拿到政府部门在公共自行车上的预算,并将这个产品拓展到全球其他适于骑行的城市,养活一两家企业没有任何问题。那现在这些公司能挣钱吗?当然这些车现在都处于资本烧钱的阶段,摩拜的CEO王晓峰也在演讲中real耿直地说,“要是现在就能赚钱的话,我们干嘛到处找投资人?”

  2017年如果钱没有烧完,会不会出现寡头?曾经有一场研讨会给黑妹发过邀请函,圆桌论坛上写着邀请“摩拜”和Ofo两大公司。当时我的感觉就是:活久见。最后果然只有一家出现在了现场。在这点上,我的猜想是:小橙车和小黄车不会合并!但其他共享单车会不会被统一刷色?我只想说,只要英特尔还在和AMD和平共处,我们就依然相信爱情。

  2.猜想二:无人驾驶“老司机”上路,和监管部门频躲猫猫?

  谷歌在12月中旬宣布成立独立实体公司Waymo,该公司专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技术。Waymo实际上是将之前隶属于谷歌X实验研究室的自动驾驶项目独立出来而成,这个名字源于“a new way forward in mobility”,意为一种移动出行的新方式。

  作为无人驾驶领域的老司机,谷歌经历过被挖人、被看衰、被甩开,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后,终于要进行自己的触底反弹了。造车还是造“司机”?谷歌一度在这件事情上走了弯路,而此次的单独成立公司,让人们猜想,谷歌应该是回到自己打造生态的强项上,主攻算法打造“司机”,也就是无人驾驶的安卓。

  我们从不否认在AI和大数据领域,谷歌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做什么都比别人有优势。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是,除了部分安卓生态,我们在国内很难体会到这家伟大公司的产品优良之处。从智能手机到谷歌眼镜,没有一个产品带来了iphone当年的惊艳感。这次如果还是从系统出发,算是谷歌的老本行。

  2017年无人驾驶车会不会上路?最新的消息是Uber在美国上线了无人驾驶汽车服务,几个小时就被加州交通监管部门叫停了,尽管车上也有司机和安全员。预测这样的新闻应该在2017年频繁出现,这一领域技术的成熟将快于法律。

  3.猜想三:可穿戴设备杀回战场,结合AR变成下一代手机?

  可穿戴设备是2016最大的输家之一:Gartner最近发布了一项关于可穿戴设备使用寿命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包括苹果智能手表和FitBit运动手环等代表性产品。结果显示,智能手表的闲置率约为 29%,健身追踪器的闲置率约为30%。12月8日,Fitbit确认收购智能手环品牌Pebble,这家可穿戴设备的先驱企业也最终走上了被出售的命运。

  “冰点”到来,三大原因:一是现在太多的可穿戴设备都是手机的附庸品,并没有提供这之外多少必需和高频的功能。二是安全问题没有解决,你身上的智能设备越多,就越可能信息“裸奔”。三是续航能力弱,尤其是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手机电量低于50%已经开始焦虑,再有另一个设备电量不停往下掉,简直是灾难。

  2017年,可穿戴设备有没有其他活法?当然有。近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在《自然》旗下期刊发布论文,普通人在没有植入大脑电极的情况下,只凭借“意念”,在复杂的三维空间内实现物体控制,包括操纵机器臂抓取、放置物体和控制飞行器飞行。当“脑机”、AR等技术更加成熟,一个非侵入式的电极可穿戴设备,会不会成为下一代智能手机的模样?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