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屏”
2014年12月12日,这一天对商广良来说意义非凡。走上领奖台接过中国专利金奖证书、捧着沉甸甸的奖章,听着喀嚓喀嚓的快门声,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工作以来,这位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男”从未像现在这般高兴过:“尽管奖章‘迟到了’3年多,但上百人1000多个日夜的努力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
商广良参与设计的专利技术叫“移位寄存器单元、显示器用栅极驱动装置及液晶显示器”。简单说,这是一项与显示装置有关的技术,对应的最终产品是显示屏。
它有啥用?“这项技术可以将显示屏基板和电路基板制作成相同的宽度,从而将显示屏的边框做得更窄,甚至在视觉上隐去。同时,由于省去电路板的厚度,可以将屏幕做得更薄。”商广良向记者解释。
不过更重要的还在后面。有了这项技术,显示装置关键器件工作寿命可提升2倍以上;显示屏的稳定性和画质可得到显著改善;在制作显示屏基板时,同步完成了栅极驱动电路的制作,实现一体化,可以减少IC(驱动芯片)和玻璃的压合工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还可省去外购驱动集成电路费用。
看着今天的这项成果或许会有人艳羡不已,但其背后的故事却鲜有人知。时间拉回到7年前。彼时,度过重重发展危机的京东方初步实现盈利,但面临的现实依然十分残酷:显示屏是我国仅次于石油、铁矿石、集成电路之后的第四大进口商品,以2010年为例,进口总额高达470亿美元。不能自力更生的结果是国外显示屏厂商“拥屏自重”,对我国企业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尤其显示装置的核心元器件更是完全依赖进口。”商广良介绍。
是“跪着”求生存还是“站着”谋发展?京东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于是,商广良团队一起瞄准显示装置的“硬骨头”——“移位寄存器单元、显示器用栅极驱动装置及液晶显示器”开始了攻关。可这项技术被国外封锁,国内毫无踪迹可寻,从哪里切入,又该如何攻克?他们没有任何头绪。埋头苦读文献,“摸着石头过河”!几个月过去,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路子行不通,得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就这样,探索——失败——探索……无休止地试验,商广良和团队用了3年时间,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将这项重要的显示装置技术成功拿下。那一天,他们个个高兴得像个孩子。“事后,为了庆祝,我们来了次集体旅行!”商广良笑着回忆说。
如今,商广良的梦想正一点点实现。自专利实施日起至今,该专利已形成液晶屏产量2亿片,新增销售额74.8亿元,新增利润24.3亿元,新增出口额47.4亿元,节省成本数十亿元。商广良说,目前他的团队正对该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目标是将这项技术更好应用于OLED屏,让其更轻、更薄。
点评
新兴产业是专利申请和授权最集中的领域,技术密集,竞争激烈。随着中国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迅速崛起,很多的企业意识到了专利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参与布局谋篇。
过去,对技术处于弱势的中国企业,专利更多时候是对手设置的壁垒,难以逾越,动辄被诉;而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将专利看作资源。世界上每年发明创造成果的70%最早体现在专利申请中,企业可以在研发活动开展之初,通过分析专利信息来了解行业前沿的动态,并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提高研发效率。
无论是攻敌之矛,还是御敌之盾,我们从获奖专利中看到,企业越来越善用专利这件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