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沭阳 > 正文

宿迁沭阳65岁老人自建农家书屋 对留守儿童免费开放

发布时间:2018-10-25 15:49:23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叶春艳  |   责任编辑:许蓉
“听说王爷爷又买来了一批新书,我们一起去借两本看看吧。”10月13日早上,沭阳县胡集镇胡集村的周雨轩,约上几个小伙伴,开心地向王开华老人家跑去。今年14岁的周雨轩,因为借书还书,3

  “听说王爷爷又买来了一批新书,我们一起去借两本看看吧。”10月13日早上,沭阳县胡集镇胡集村的周雨轩,约上几个小伙伴,开心地向王开华老人家跑去。今年14岁的周雨轩,因为借书还书,3年多来已成为王开华家的“常客”。

  今年65岁的王开华,是位土生土长的胡集人,也是当地居民公认的文化“明星”。2013年秋天,他和妻子到南京旅游,看到城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有娱乐、学习的场所,王开华心里就有了想法,他也想搞一个类似的地方。2014年,王开华作出了一个决定,把位于胡集镇205国道旁的自家房屋改建为农家书屋,向当地留守儿童敞开大门,用扑鼻的“书香”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从外面看王开华家,楼房似乎很普通,和周围的民居没有什么不同,但家门口却挂着“江苏省少年书画辅导示范基地”“全市书香社区”“沭阳县胡集镇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站”等多块牌匾。

  进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书架,上面整齐地排列着各类书籍,六七个孩子和一些村民坐在书桌前,有的认真看书,有的做着笔记。头发花白的王开华,正忙着烧开水招呼他们喝水。

  “建立文化大院的初衷,是想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读书的地方。” 王开华告诉笔者,慢慢地,除了学生,许多村民也来到他家。有的借故事书,有的借小说,还有的向他借农业生产方面的书,他家成了最受村民喜爱的地方。文化大院创办一段时间后,很快就出名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王开华指着一排排藏书说,刚开始创办的时候,图书很少,只有200多册。 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图书室藏书逐渐增多,目前已有6000多册。这些书籍有教育部门捐的,有志愿者赠送的,更多的是自己购买的。翻开桌上的图书借阅登记本,笔者看到,上面记得满满当当。

  王开华说,能成功创办“开华文化大院”,这要感谢妻子和儿子的理解与支持。“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支持他。创办这个大院前前后后投入几十万元,我们的房子在镇上商业区,有1600平方米,如果出租的话,每年租金就不止20万元。我们还买了两台空调,每天的电费、水费都不少。”王开华的妻子姚文美说,经过开导,自己慢慢接受了他的做法,“既然是为了下一代,而且已经做到现在这样,就让他继续做下去吧。”

  说起王开华创办文化大院的事,他的儿子王晓超说:“只要老人家高兴,我就一定鼎力支持下去!”自从得知父亲要办文化大院后,王晓超每年都为他提供2万元资金作为订阅报刊的经费。

  在王开华的带领下,笔者参观了他家的二楼和三楼。

  在民俗馆前,王开华意味深长地说:“沭阳地处苏北平原,千百年形成的农耕文化特别深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农耕农具渐渐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觉得要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于是他的民俗馆也就应运而生了。

  笔者在馆内看到,里面收藏了王开华夫妻近年来在沭阳农村收集的一些农具和生活用品共200余种。用王开华的话说,之所以办这个民俗馆,就是要让家乡的孩子了解前人生产生活的情况。

  在大院里,笔者看到还有僮子戏传承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并设有专门练习书法和观看地方戏曲的房间。王开华说:“隔三差五就有人过来玩,我前两天还在阳台上搭了个戏台,现在他们可以到我这来唱唱戏、练练字。”

  在办好文化大院的同时,王开华还特别关注困难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他平时很节俭,加上儿子给的生活费,每月为农村贫困儿童捐款1800元。将近两千元的资助费在农村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对于退休工资不多的王开华来说,这些都是他节衣缩食来的。

  “去年我考上了沭中的免费生,王爷爷每月资助我150元,直到高中毕业,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我要更加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回报社会。”学生徐珊珊说。笔者了解到,像徐珊珊一样受王开华资助的还有12位贫困生。

  如今在胡集,王开华创办的文化大院,已经成了当地人家门口的“文化粮仓”。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有留守儿童来这里学习国学、书画。来此学习的孩子们使用的书本和纸笔,都是王开华和妻子乘坐公交车到县城的新华书店买来的,每次都很辛苦,他们却说:“虽然累点,但是看到孩子们拿到书本时的笑脸,我们苦点累点也高兴。”

  据不完全统计,“开华文化大院”开办至今,已免费接待留守儿童5000余人次,也为千余名老人提供了休闲的去处。去年,全国“最美家庭”故事会在北京举行,表彰了一批全国“最美家庭”,王开华家便是其中之一。当笔者问及创办文化大院的感受,王开华笑着说:“每天看到乡亲们和孩子们来看书,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