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沭阳 > 正文

宿迁沭阳:秸秆禁烧“头疼事”不再让人“头疼”

发布时间:2018-06-21 13:37:05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聂新兴  |   责任编辑:顾志鸿
在沭阳县汤涧镇双窑村的一片刚收割后的田地,一台中型旋耕机正在沿着田地中间的道路两侧将麦茬深翻埋在土壤里,一打听,原来这是在设置防火带,防止过路人把未熄灭的烟头扔在路边麦茬

  每到“三夏”大忙季节,秸秆禁烧是一件让很多地方“头疼”的事儿,而在如今的沭阳县农村,这件“头疼事”已经不再让人“头疼”。

  在沭阳县汤涧镇双窑村的一片刚收割后的田地,一台中型旋耕机正在沿着田地中间的道路两侧将麦茬深翻埋在土壤里,一打听,原来这是在设置防火带,防止过路人把未熄灭的烟头扔在路边麦茬上,点燃麦茬引发大火污染环境。正在现场的双窑村村委会主任凌兵介绍,旋耕机驾驶员叫耿志洋,官墩乡人,他在双窑村办了一个草场,每到麦收季节就来这里,用秸秆打包机将十里八村的麦秸打包运回草场,一季下来,有2万亩左右的秸秆被及时打包后运到外地,同时,他还免费帮助农户机耕灭茬。

  行走在沭阳县农村,麦田中机器轰鸣、秸秆收储车辆穿梭往返,宽敞的乡村道路上运输麦秸的车辆络绎不绝。

  近年来,沭阳县积极采取以“疏”促“堵”措施,出台了秸秆按量补助实施办法,鼓励和支持农作物秸秆的收集储运和秸秆的“五化”利用,促进秸秆禁烧工作开展,全县连续六次实现国家、省卫星监测和省、市巡查着火点“零通报”,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已走上常态化轨道。

  “今年,全乡共有小麦2.4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其中全量还田率达到80%,回收利用率达到20%。”北丁集乡党委副书记胡星星介绍,除实行秸秆全量还田外,该乡还引导农民将田间地头的零星秸秆转运到附近的秸秆收购点压缩打包,每天可打包10万公斤秸秆。

  在刘集镇工业园区荣盛秸秆专业合作社,前来送麦秸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我们合作社常年收储加工销售小麦秸秆,主要销往山东泉林的造纸厂和本地的奶牛场。今年麦收开始后,每天能打包80吨秸秆。”据合作社负责人荣海超介绍,“合作社还带动了当地近30户农民抱团经营,每户年均收入不低于8万元,个别农户收入可达15万元,合作社每年的纯收益在150万元左右。”荣海超说。

  “我们村共有4100亩小麦,除沂河淌地块的麦秸被收储大户运走外,河外的大部分麦秸都还了田,既避免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又增加了土地肥力。”凌兵算了一笔账,小麦秸秆还田作为有机肥使用,下茬每亩水稻可少施30斤尿素和70斤磷肥,每亩可减少肥料投入近140元。

  据了解,沭阳县今年共有151万亩小麦,其中80%的小麦实行了秸秆全量还田。“按每亩还田400公斤计算,共还田约48.32万吨秸秆。可减少化肥施用量为氮素1481吨、过磷酸钙676吨、硫酸钾3382吨。”该县农委土肥站工作人员李彬介绍,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良了土壤结构,又降低了种地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近年来,沭阳县还积极推进秸秆循环利用,通过扶持畜牧养殖等多种形式促进秸秆就地消化。位于沭阳县刘集镇张大沟村的宿迁鑫犇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是该县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年饲养奶牛1600多头。据了解,该公司每年可利用秸秆6000多吨。刘集、耿圩、北丁集等乡镇还鼓励扶持农民创办以秸秆为主要生产原料的蘑菇、草菇等食用菌企业,推进秸秆基料化,实现秸杆综合利用产业化。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