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法治 > 政法新闻 > 正文

马健:从供给侧释放文化经济活力

发布时间:2017-03-28 15:43:50  |   来源:参考消息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24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自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提出后,无论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中央高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自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提出后,无论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中央高层对此话题的密集发声,不仅拉开了“供给侧改革”的大幕,而且为新时期的文化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从供给侧发力释放文化经济活力,进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那么,如何才能从供给侧释放文化经济活力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马健指出,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核心,创客与小微企业是主角,产业融合与联动是引擎。

一、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核心

文化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何处?既来自供给,也来自需求;既来自生产,也来自消费。但不管供给还是需求,生产还是消费,围绕的都是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个中心。套用一句老话,现阶段我国文化领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的文化“内需”日益旺盛,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内供”不足。根据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报告的调研数据测算,中国内地的潜在文化消费规模为47026亿元,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8亿元,存在36638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2014年中国内地居民的人均名义消费支出同比增长9.6%。其中,人均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6.4%,远高于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进一步看,中国内地居民从2011年到2014年的人均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平均增速都在12%以上。这表明,虽然中国内地居民的文化消费增速明显,但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缺口依然非常巨大。

从文化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文化需求有结构层次之分。一方面,中国文化企业的创新动能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严重,而且普遍缺乏创意和技术含量,导致了内供无法有效满足内需。有效内供不足的结果就是外供占领了市场和阵地。想要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内供不足的状况,就必须通过大力开发优质且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益成熟和挑剔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供需失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错位和脱节,弱势群体的文化消费水平偏低,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状况依然十分突出。需求难以满足的结果,就是不良文化的侵入。想要解决“老少边穷”地区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和陈规陋习死灰复燃等突出问题,就需要政府加大文化产品直供力度和公共文化服务采购力度,通过“文化低保”工程等具有针对性、普惠性、引导性的文化供给满足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

二、创客与小微企业是主角

如何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文化创客与小微文化企业是当仁不让的主角。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一直强调“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并且大力推动文化企业的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其结果就是,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的大型文化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根据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截至2014年末,我国共有国有文化企业13313户,从业人员129.9万人,资产总额26488.9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12855.1亿元,利润总额1122.5亿元,净利润977.7亿元。问题是,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其实并不适合通过政策推动的方式并购重组。因为“加大”不等于“做大”,“大”也不意味着就“强”。事实上,大型文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往往无益于甚至有碍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数据测算,目前我国小微文化企业数量已占到文化企业总数的80%以上,从业人员约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7%,实现的增加值约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0%。如果再加上200多万的文化类个体创业者、经营者和工作室,那么,文化创客与小微文化企业对中国文化经济的贡献率将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从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角度来看,文化创客与小微文化企业往往处于充分竞争的细分文化市场,对文化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文化需求最为了解。因为能否从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发现宝贵的商机,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创意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就能让文化创客与小微文化企业起死回生甚至迅速发展。2015年源于成都宽窄巷子景区,之后很快风靡全国的文化创意产品——“豆芽花”发夹,就是小小创意引发广大需求的典型例子。可以说,文化创客与小微文化企业不仅是激发中国文化创造活力与中国文化经济活力的源头,而且是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样化与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主角。因此,政府能否以自信宽容、放松管制、多奖少惩和减税降负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文化创客与小微文化企业,成为直接影响文化创客与小微文化企业在文化产品内容、文化服务模式、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动能,从而决定高品质、多样化、原创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之关键。

三、产业融合与联动是引擎

怎样提高文化创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与联动是重要引擎。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约60%。这一数字不仅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8.9%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全球制造业71.6%的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在我国的24个大产业中,就有22个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当然,判断产能过剩与否,不能只看现有的生产能力和可能的总供给量,还要看总需求。那么,在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却是海外“疯购”愈演愈烈和跨境电商野蛮生长的现状显然表明,内供和内需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果性失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很多国产产品的品质、设计和创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挑剔并且愿意为之付费的消费者。在目前我国大力推动的供给侧改革中,“去库存”是最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假如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产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存量”的库存去掉之后,“增量”的库存就又来了。事实上,对于很多产业来说,具有高知识性和高附加值特征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很多产业都具有非常高的关联度和融合性。包括新闻、影视、动漫、游戏、演艺在内的文化内容早已成为信息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血液”,并且直接拉动了制版印刷、广播音响、电影电视和演艺娱乐等相关前端装备制造业以及电视机、计算机、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等相关后端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能。以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是提升汽车、船舶、飞机等装备制造业以及包装、装饰、建筑等传统产业的产品外观、结构和功能的“灵魂”。因此,政府有必要一方面引导制造业企业更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方面的观念,另一方面打造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同相关产业融合与联动的平台。切实通过政策上的有力扶持,以打造品牌、提升品质和加强设计为重点,推动服装服饰、家用电器、数字产品、家居用品、生活日用品、礼仪休闲用品、文化体育用品等消费品制造业向高品质、审美性、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从供给侧拉动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