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2022年,淮安市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创新实施五大行动、22个重点项目,法治统筹和司法行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01财政奖补资金直达市场主体机制改革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02市级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试点获批国家级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
03行政纾解工程获评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相关调研成果在《中国司法》公开发表;
04市司法局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七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一年来,全系统有2人获全国性表彰,6个集体、项目获省级以上荣誉;
05包容审慎执法、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全覆盖等工作先后13次获省司法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服务大局有力有为
01保障重大项目
深入实施法制审核筑基浚渠优化工程,完成新一届市政府法律顾问选聘,以两办名义出台《党政机关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为招商引资、民生工程、土地审批等政府法律事务提供合法性审核291件次、法律决策建议1000余条。深度介入天玺湾项目规划调整、雨润中央新天地项目复工等重大问题协调处置,助力市政府各项战略部署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02聚力助企纾困
实施法润淮商+工程,坚持三优化三提升、四倾听四到位服务理念,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5条》,赴企业开展抗疫情保安全护发展主题活动,实施“百所进千企”小微企业法治体检,推动108家法律服务所对接帮扶1132家小微企业。成立市司法局招商引资工作小组,成功签约电动车配件生产组装、智能货架生产项目。
03优化发展环境
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会同市委营商办起草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推动全市22个市级执法部门推出512项不予处罚以及从轻、减轻处罚三张清单,为企业减负1.2亿元。相关做法得到省营商环境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两次夺得101%营商服务季度流动红旗。
法治建设提质提效
01强化依法治市统筹
印发《淮安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推进基层“援法议事”,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开展3批次市级城乡援法议事范例评议,确定范例71个,推选省级范例24个,全域范例覆盖率达82.1%,洪泽区、金湖县已率先实现镇街范例100%全覆盖。
02强化法治督察
锚定争创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市目标,开展攻坚年行动,通过抓实项目引领、制度规范、考核推进等重点工作,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全面提升。财政奖补资金直达市场主体机制改革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行政纾解工程顺利入选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03强化制度保障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全年完成2部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审查、1部政府规章的废止、10件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创新实施行政立法三拓展三提升行动,持续畅通社会各方面意见征集渠道。会同有关单位进行规章周年报告和规章后评估工作,组织开展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并向社会公开目录。加强对县区和部门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全年备案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21件。
04强化复议监督
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的监督功能和防范化解行政争议的积极作用,全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347件,审结343件,纠错36件,直接纠错率10.5%。及时出台办案纪律、值班接谈等内部流程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复议工作机制。实施“议”案说法,会同执法部门开展案件分析、类案探讨等工作,在加大纠错力度的同时,有效倒逼依法行政。
社会治理见行见效
01推进普法依法治理
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联合部署百场普法系列活动。探索基层依法治理新路径,新申报创建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新创成4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凝聚基层法治建设合力,完成5201名法律明白人培育任务,培育五机制、四全模式等做法入选司法部案例库并在全国推广。深入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周恩来与法治”展馆成功建成开馆。
02深化矛盾源头化解
实施滤网清源工程,强化人民调解第一层“过滤网”作用,推动民商事纠纷和行政争议的源头化解。2022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累计开展矛盾排查1615次,化解社会矛盾55212件,调解成功率达99.90%。实施行政纾解拓展工程,建成涵盖市中心、部门和县区站点、镇街窗口的三级实体纾解平台体系,全年成功纾解涉诉行政争议66件。
03加强特殊人群管控
深化实施孤雁回归工程,重点帮教对象衔接率、提交列管率均达100%。升级扩容学做矫服务套餐,实施10+1类损害修复项目,全市受益社矫对象达千名以上。着力打造市级指导站、县区工作站、乡镇服务站三站融合后续照管基地,加快推进淮安市级后续照管指导服务中心建设。全省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提质推进会对淮安社矫安帮工作进行重点宣传推介。
惠民服务有声有色
01公共法律服务再升级
依托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公共法律服务24小时自助厅,实现12348法网与“i淮安”数据对接,“i淮安”法律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全年通过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提供法律服务38.98万件,群众满意度100%。建成法律援助工作站43个,法律援助覆盖率达万分之16.11,位列全省第一;全省唯一连续17年有案件入选全省法律援助十大优秀案件。推行“公证+不动产”一站式服务,开展远程视频公证业务。
02律师服务再突破
全省首家出台公职律师统筹使用机制,全年有178家党政机关建立公职律师制度,新增93名公职律师。建立我市涉外律师人才库,会同市贸促会联合起草《淮安市涉外商事法律工作委员会工作方案》,帮助企业解决供应链安全、非关税壁垒等问题。发挥江苏驻乌兹别克斯坦海外法律服务中心作用,淮安律师全过程参与相关涉外股权重组工作。
03审批服务再提速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事时限,全年办理行政审批事项534件,审批窗口群众满意度100%。实施审批便民“三点一刻”服务项目,强化对律师和律所的审批前指导,通过律所、律师、审批窗口三点联动发力,确保审批事项一刻钟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