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法治 > 政法新闻 > 正文

迎难而上 淮安奋力走出行政争议化解新路

发布时间:2022-11-04 15:43:58  |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   作者:司轩  |   责任编辑:DH010
淮安市司法局主动与行政机关沟通交流、晰法明理,督促行政机关及时纠错,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建议。对发现的行政执法普遍性问题,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监督建议32件

  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仅用12天,一起“某公司诉金湖县某街道”案件在淮安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功纾解。去年3月,淮安市司法局建立全国首个市级行政争议纾解中心,目前共成功纾解涉诉疑难复杂行政争议108件。

  搭建平台 制定标准 拓宽行政争议化解通道

  当下,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发展中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行政争议逐年增多,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率不断增高。

  “如何行之有效地化解行政争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考题。”淮安市司法局局长蒋东明说,淮安市司法局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复议调解、律师调解等多种手段统筹到行政争议纾解中心,打通原本相对割裂的行政争议解决路径,达到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提升法治建设成效的目标。

  去年3月1日,淮安市行政争议纾解中心挂牌成立,指挥调度全市行政争议纾解工作,并会同淮安市中院和清江浦法院两个分中心进行纾解实战。同时,淮安市公安局等16个行政争议相对集中的部门设立工作站,8个市辖县(区)设立工作联系点,91个司法所设立接待窗口。淮安市司法局还依托“无讼淮安”平台,设置行政争议纾解模块,集纾解申请、分流指派、视频指导、数据统计、分析预警于一体。

  为让行政争议纾解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行,淮安市司法局与市中院、市检察院出台《关于共同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制定行政争议纾解工作标准,对行政争议信息案前分流、案中纾解、案后回访以及法官联动参与等工作规程予以细化,进一步加强纾解责任主体在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等方面的对接配合。

  淮阴区某单位在执法中发现某理发店无消毒设施,现场作出罚款1000元的处罚决定。理发店店主以程序违法为由,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立案后认为可以纾解。淮安市纾解中心马上对案件线上研判,并交办给淮阴区纾解联系点。经充分调查,纾解专班确认程序没有瑕疵。纾解中,专班考虑到店主立即整改、影响较小,根据过罚相当原则减轻处罚,作出罚款500元决定,店主撤诉。

  “通过行政争议纾解中心有效运转,司法行政部门架起了当事人与行政机关、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顺畅沟通的桥梁。”蒋东明说。

  各方聚力 优化机制 汇聚争议实质化解动能

  今年春节前夕,盱眙县某镇152户村民陆续起诉当地政府,要求支付拖欠的征地安置补助费。收到纾解指令后,盱眙县纾解联系点立即组织法院、自然资源、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展开调查。经纾解工作专班查明捋清事实、解释政策法规、完善分配方案,所有村民拿到补助并全部撤诉。不到一个月,这件行政争议得到圆满解决。

  多方合力之下,淮安行政争议纾解工作迎来突破性进展。“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紧紧依靠行政资源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保障纾解有效运行,优化协同机制确保形成实质化解合力。”蒋东明表示。

  目前,党委领导、府院共同推进、各界支持配合的多元协同纾解格局逐渐成型。淮安市司法局借助法院、重点行政执法部门专业力量,由挂钩法官指导推进相关行政争议纾解工作;选派执法经验丰富的行政机关干部、从事社会管理的人民陪审员参与纾解,建立起协调联动工作网络。同时,依托正在推进的“律网工程”,以全市2923个“律小格”为主干,吸收志愿者、乡贤、“五老”、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

  经淮安市司法局的积极推动,淮安市委依法治市办将行政争议纾解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核指标体系,规定对因纾解工作不力而导致行政案件败诉或发生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将依规依纪依法予以问责处理。同时,明确对一些重大、敏感、复杂,尤其是影响面广、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的行政案件,通过纾解中心发起多级多部门联调,推动形成各方良性互动局面。

  标本兼治 促进依法行政 夯实基层法治建设根基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

  “我们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行政争议。”淮安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胡海洋介绍说,淮安市司法局主动与行政机关沟通交流、晰法明理,督促行政机关及时纠错,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建议。对发现的行政执法普遍性问题,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监督建议32件,推动行政机关及时改进工作。

  比如,为规范全市房屋征收工作,淮安市司法局实施专项行动,通过制定规范征收行为实施方案、组织相关行政机关自查自纠、开展业务人员专题培训、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等措施,有效压降了行政诉讼案件数和败诉率,进一步推动基层行政执法规范化。

  “通过实施行政争议纾解,我们有效压降了行政案件数和败诉率,实现了‘治已病’的目的。及时发现并解决苗头性、普遍性问题,规范行政执法,达到了‘治未病’的效果。”蒋东明表示,将继续大力推进这项工作,抓住源头化解行政争议关键,着力解决基层法治建设“瓶颈”问题,夯实基层法治政府建设根基,将淮安法治建设和市域治理能力水平提升到新高度。(文/司轩)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