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整个诉讼过程不仅让原被告两位老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发挥和行使,而且处处体现了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理念,让我们切实感受法院在推进‘适老型’诉服工作中的暖心、用心和决心。”案件调解结束后,被告代理人有感而发。
这是一起合同纠纷案件。原告王大爷今年八十一岁,两年前因房屋拆迁获得两个安置计划,因不着急使用,遂与同村六十二岁的郭大爷达成互换安置计划的意见。由于当时没有签订书面协议,双方在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多次协商未果后,王大爷一纸诉状将郭大爷告上法院。
“数字鸿沟”难逾越 诉讼服务不打烊
“姑娘,谢谢你,疫情来了不能去法庭,听别人说现在都网上开庭,我的老年机又不好弄,正不知怎么办,你就打电话来了。”王大爷语气焦急地说道。
“王大爷,别担心,线下诉讼活动停止,线上你不会操作没关系,我们可以电话沟通协调。这个事情我也跟郭大爷沟通过了。”承办法官刘晶晶一边宽慰王大爷,一边告知其前期与被告沟通的意见。
当时恰逢疫情形势紧张,线下诉讼活动暂停,两位老人对于支云庭审APP使用有较大困难,加之王大爷的代理人身处外地且代理权限为一般代理,线上开庭无法实现,案件审理进入了瓶颈期。刘晶晶考虑到复杂的诉讼流程和过长的诉讼周期不仅会拖累老人的身心,更会影响老人的正常生活,便主动与双方当事人保持电话沟通,持续地利用背对背调解方式,希望能推进矛盾化解。但由于两位老人都坚持各有苦衷,调解方案相差甚远,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诉讼陪同不孤单 庭审沟通无障碍
为避免久拖不判,在解封后,刘晶晶立即安排线下开庭,同时为方便老人,将庭审安排在了当事人就近的高新区法庭。
虽然双方都有代理人,但为了进一步确保老年人诉讼自主,故而本次庭审允许两位银发老人各选择自己的一名至亲陪同参与诉讼过程,负责信息传达、解释说明等事宜。庭审中,刘晶晶采用疏导式庭审,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替代法言法语,适当调整庭审节奏,让两位老人畅所欲言,耐心询问是否听清、听懂对方陈述。同时用质朴的语言向双方明理释法,从法律的角度剖析案情、分析诉讼风险。
庭审后,王大爷经与孙子商议,提出希望继续调解。郭大爷与老伴商量后也表示愿意作出让步。最终,两位老人达成一致意见。
上门服务“包交接” 解除顾虑促和谐
为真正实现案件事了人和,协议签订后刘晶晶主动承担起“包交接”的活儿。当日下午,对于协商处理结果十分满意的郭大爷主动将需要交接的钥匙、文件资料等物品送至法庭,在准备封存交接物时,细心的刘法官看出了王大爷眼中的些许顾虑,主动提出陪同老人到案涉房屋进行验房后再打款。第二天一早,刘晶晶便带着王大爷去案涉房屋查看了现状。王大爷满意地点点头,开心表示:“姑娘,我下午就把钱打到你们法院,请你们帮助交接。”
最终,在刘晶晶和书记员的帮助下,两位老人完成了钱款与房屋的交接,双方的生活重新回归正轨。
当前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群体诉讼案件也不断攀升,为回应老年特殊群体的司法期待,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海安法院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推进“适老型诉讼服务”,相继出台《关于推进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的工作指引》和《关于家事审判适老机制的实施细则》,从软硬件配套、调解优先、法律援助、定制式服务、诉讼辅助等多方面为老年人提供最合适、舒适的诉讼服务,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司法的力度和温度。(海安法院:刘晶晶 顾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