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农稳社稷。自贡市富顺县飞龙镇作为传统农业乡镇,在坚持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始终围绕端稳中国粮“饭碗”,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不断探索创新,在充实“米袋子”的基础上,稳定了老百姓的“肉盘子”,让群众鼓起了“钱袋子”,走出了一条飞龙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充实“米袋子”,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围绕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出系列部署安排,重点提到了实施粮食扩面增产工程。对于飞龙镇这样一个以蚕桑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乡镇来说,如何立足自身发展破题?
飞龙镇给出的答案便是轮作、套种,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今年以来,飞龙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行“田轮作、土套种”模式,提高粮食亩均产量。一方面,在原本“四边桑”的基础上,推广“221”种植模式(即大春小春两季、中稻再生稻两轮、传统粮食作物麦子一种),实现水稻、小麦轮作,全年粮食亩均产量可达2000斤。另一方面,以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为抓手,大力推广桑树种植“密改稀”技术,实行“粮+桑”套种模式,套种大豆、土豆等粮食作物近5000亩,实现经济作物复合种植的同时,全镇粮食年产量不降反增。
由此,飞龙镇探索出了一条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为蚕桑产业高质量打下坚实基础。为了破除全镇蚕桑“小散乱”、不集中成片的发展掣肘,2021年以来,飞龙镇在真觉村、蜂窝村、新文村、新胜村打造了6000亩高标准连片桑园示范带,带动新安村、促进村、桐子村、发农村打造4个千亩示范基地,全镇建成小蚕共育室30个,标准化省力大蚕棚30个。通过建设“一带多基地”万亩蚕桑现代产业园区,探索集中成片栽桑的“现代园区模式”,推动养蚕业走向高质量、高单产、高价格、高收益的成功转型升级之路。
稳定“肉盘子”,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站在飞龙镇促进村桑猪种养循环示范基地的高处望去,不远处标准化生猪育肥猪场在桑园间错落分布。该猪场为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也是富顺最大的生猪育肥猪场,采取“基地+公司”的模式,与新希望集团德康公司合作,投入2.5亿元,年出栏育肥猪2.5万头。猪场还引进了自动化管理系统,安装大型粪污消纳处理设备,利用沼液灌溉上千亩桑园,既实现了桑树绿色种植,又减少了生猪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据悉,飞龙镇聚焦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经济,引进发展生猪养殖业,在蚕桑产业上做起了“蚕桑+”文章,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蚕桑+生猪”种养循环绿色生态产业链条,该镇建成规模化生猪养殖场7个,带动了1000余户农户养殖生猪,年出栏育肥猪数量稳定在4万头左右,有序推进生猪这一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进一步稳住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鼓起“钱袋子”,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飞龙镇蚕桑产业基础好,吸引了很多企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发展蚕桑产业,通过提供技术设备、蚕具等方式,既提高了蚕茧质量,又提升了农户栽桑养蚕积极性。“自从有了这套‘小蚕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小蚕共育室实现了恒温恒湿,育的小蚕存活性强、产茧质量高,年收入又上了一个台阶。”飞龙镇新文村养蚕大户董洪林说道。
而恰恰通过这种“公司+集体经济组织+现代园区+农户”的模式,近年来,蚕茧质量从4A级逐步向5A级优化,蚕茧价格从每公斤33元涨到每公斤65元,价格几乎翻了一番,年产值5000余万元。飞龙镇超一半以上的常住人口吸附在了这个产业链上,进一步推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飞龙落地开花。对此,新文村脱贫户邹祖全乐呵呵地说道,他们老两口都70多了,每季喂养两张纸,一年光是养蚕的收入都能达到三万元。
“未来,飞龙镇将持续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下足功夫,全镇‘蚕桑+’产业综合产值预计突破2亿元大关。”飞龙镇党委书记陈雪峰表示,下一步,该镇将推动蚕桑产业结构优化,用好富顺县唯一的蚕桑历史文化馆、蚕桑科普示范基地等资源,有序开发农业观光、桑葚采摘、研学旅游等农旅融合项目,稳步推进蚕茧烘干站、缫丝厂、桑葚酒厂等项目落地,交上高质量守卫粮食安全的飞龙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