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要闻 > 社会民生 > 正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深度合作

发布时间:2017-02-21 15:06:06  |   来源:中国西藏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13
同靠一座燕山山脉,同饮一湾滦河水,京津冀山水相连,百姓休戚与共。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京津冀三地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和跨区域资源配置方面,开启了由浅及深的合作,

同靠一座燕山山脉,同饮一湾滦河水,京津冀山水相连,百姓休戚与共。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京津冀三地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和跨区域资源配置方面,开启了由浅及深的合作,三地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而三地百姓最关心的三大民生大事——教育、医疗、养老,3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育深度共建

随着首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深入,名校下乡逐步从简单的挂牌子,向管理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学活动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首都教育整体水平。据统计,截至目前,本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43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00所,增建城乡一体化学校65所,名校跨区办分校数量已超过百所。从2015年起,北京已推动部分高校在郊区建立起新校区。

优质教育资源进郊区,带动郊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效应正逐步向河北、天津延伸。去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北辰区、河北省廊坊市签署了三区(市)教育联盟合作协议,促进三地教育资源共享。该教育联盟是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发展落地的一项重点内容。三地将在课题与政策研究、干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改进、校际间均衡发展等方面推进区域合作,三地学校的学生将同上优质课,5年内推出1000节示范课。

据统计,目前,市、区两级与津冀共签署教育合作协议21个,实施合作项目30余个。组建了京津冀地区4个高等教育联盟、2个协同发展研究机构、3个特色职教集团,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去年9月顺利开学,北京五中、八一学校、史家小学廊坊和保定分校建设有序推进。

名校名师下乡引来生源回流

刚刚过去的农历新年对于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执行校长黄春来说格外不同。在北京工作的十余个年头里,这是他和家人第一次来到距离市区30公里外的房山长阳过春节。

2014年,借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东风,北京四中在长阳建起了分校。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黄春和部分老师成为首批举家搬迁扎根房山的教师。

在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教学楼二层,有一处由两个书架和一张书桌组成的开放式办公区——黄春工作室。黄春每周都会在这里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习。黄春说,从北京四中的教学处副主任,到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执行校长,他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水平,还有北京四中“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人与人相互影响,积极的影响就是教育。“在这种平等、开放、自由的环境下,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距离,我把私人藏书放在书架上供他们随意翻阅,和他们面对面讨论,学生们还可以把想法和建议写下来传递给我。”黄春说。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这样开放式的区域,人人都可以使用。学生们在读书角阅读和自习、老师们在开放式工作区备课和批改作业、学生干部在团委学生会工作室组织活动……让学生和老师都能看到身边的人如何读书、学习、工作,从而互相带动和影响。

如今,黄春带来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不仅体现在校貌上,还包括管理模式、课程设置的突破。这一点感触最深的要属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老师了。该校图书管理员王永红告诉记者,图书馆是全开放式的,图书多达5.2万册,采取的管理模式就是由学生们组成的图书馆志愿者协会进行日常管理。他们每天来图书馆按顺序摆放图书,维护图书馆环境,同时带动了其他学生自觉保持图书馆的干净整洁。

名校在郊区建分校,让更多郊区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由北京四中派驻执行校长、教学顾问进入分校;每个学科在本校均有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学科建设;每名教师在本校都有一对一的师父,并每周一天到本校进修学习,参与教学研究;每周本校名师到分校给学生们开设讲座;分校学生与本校学生共同组织教育活动。

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好处,最直接地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变化上。英语教师李鑫曾教过的学生中,家住长阳镇张家场村的王志少让她印象深刻。“由于父母早出晚归,对他的关注不多,这名学生平时总爱戴着帽子、不爱说话。”在教学方面,她设计出更贴近学生的教学模式,播放卡通英语视频,让学生们模仿对话。学生们都积极活跃,王志少也逐渐打开心扉参与其中,对学习更有兴趣。在学校组织的游学、戏剧节、新年舞会等活动中,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优质资源的流入,使当地出现了“生源回流”的现象。据黄春介绍,去年,学校对学区内入学儿童调查结果是120人,实际报名招收了190人。高中部在学校建立第一年招收了80名学生,其中房山本地生源50名;第二年共招收140名,房山本地生源100名;第三年由于房山本地生源需求大,市教委要求学校只在房山本地招生,共招收160名学生。其中,一些学生是从北京铁路第二中学、北京市鲁迅中学等学校转学回来的。

如今,黄春、王永红、李鑫等一批来自城区的老师都选择了举家搬迁至房山。他们不仅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理念,同时也享受着这里教学环境、周边交通、配套基础设施所带来的便利。在新春到来之际,黄春和爱人在新居中迎来了他们第二个孩子的诞生。

医疗深度合作

头疼脑热能就近问诊,疑难杂症能挂上北京专家号,生病住院有充足的床位,看病拿药能实时报销。如今,随着京津冀三地医疗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京津冀三地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协同发展带来的福利。

据了解,北京市共有88家三级医院,其中67家在城六区内,每年近两亿诊疗人次要挤进内城。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让北京不堪重负。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必须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突破口。

合作办医、专科协作、技术支持、远程会诊、对口支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加快,在京医疗机构与津冀两地医疗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合作,让更多百姓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目前,本市已与河北开展了北京-燕达、北京-曹妃甸、北京-张家口、北京-承德4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累计派出医师1000余人,接受津冀两地进修医师700余人,接诊患者约7万人次,会诊8千余人次,不仅有力地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同时为北京疏散了部分患者群体。

北京王奶奶就医奔河北

北京,全国医疗资源汇集的中心,每年几十万河北患者进京求医。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北京大力推进疏解非首都功能,被戏称为“全国看病中心”的北京,正通过合作办医等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源源不断地向河北输送。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这个名字对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在这个小镇上,新建了一座名为燕达医院的医疗机构,它改变了京冀两地人的就医方式。燕郊周边百姓看病不再一味地往北京跑,这里还吸引了北京市民前来就医。

“奶奶,您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药吃了没有……”前几天的一个早晨,燕达医院副院长张鹏,带着一班医生和护士,来到泌尿科病房查房。张鹏本是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自燕达医院与朝阳医院共建以来,张鹏便常驻燕达医院。每周一,他都会对住院患者进行检查。

接受检查的王奶奶,今年80岁,家住朝阳区,距燕郊医院仅1小时车程。自1月5日,燕达医院开通京冀异地医保实时结算以来,燕郊,这个与北京一河之隔的地方,现在成了京冀两地百姓求医问药的绝佳选择。

“我妈患泌尿系统疾病12年了,复发过11次,每3个月就要复查一次。以前为了住院,要提前很久和医院预约床位,很难住进去。”得知燕达医院开通异地医保实时结算的消息后,经过实地考察,王奶奶的家人决定将老人的住院检查由朝阳医院改到燕达医院。“这里的病房不拥挤,环境干净,双人间只需110元/天,屋里还有我休息的地方,能全程陪护母亲。”王奶奶的女儿说。

王奶奶的女儿从1月3日开始帮老人办理异地医保报销的相关手续,只用了不到两个星期,王奶奶就住进了燕达医院。“在这里检查不用等,住院不用排,医保实时报,专家还来自北京。”

医院门诊大厅的墙上,展示着100多名来自北京朝阳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医院的专家大夫的专业介绍和出诊时间。燕达医院与这些医院签订合作协议近3年来,北京“一号难求”的专家,在这里可轻松搞定。

“我们医院以前由于医疗水平较低,日均门诊量只有两三百,不仅没特色,更留不下骨干大夫。”燕达医院医保办主任郭更房说,自从和朝阳医院全面共建以来,不仅有朝阳医院的骨干医生前来出诊,燕达医院也会送派医护人员到朝阳医院学习实践。他们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建立起自己的骨干科室。现在,燕达医院的日均门诊量已达1000余人次,在院住院人数由原先1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

已在该医院工作两年半的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王勇表示,到这里的医生专家不是做“飞刀”,而是真正的扎在医院,每名从北京前来出诊的大夫都代表了医院的水平。“这样既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解决了河北周边地区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北京的就医压力,可谓一举多得。”

随着医疗资源重新配置,京津冀的深度融合,进京就医变成出京看病,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新常态,也将会出现更多出京就医的“王奶奶们”。本报记者 高晨晨 褚英硕

养老深度融合

全市5名户籍人口中,就有一名老年人。这一数据令养老问题成为本市亟待解决的要务。随着“空巢村”、留守老人日渐增多,住进养老院成为这些老人安心养老的一个选择。可在之前,郊区乡镇已建成的养老院,配套设施跟不上,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缺乏,床位空置率高,成为郊区农村老年人就近养老的瓶颈。

近年来,本市城区大批优质资源下乡,郊区养老项目也由此获得了新生力量。顺义区老年公寓与城里的博雅医学健康研究所等合作,整合养老院闲置资源,建老年病医院,引进医护人员,老人在养老院里养老、就医两不误,还能实时报销。顺义区木林镇的一家养老机构与城里养老服务机构合作,引入专业养老服务人才,为入院老人提供与城里养老院同等水平的服务。该养老机构共310张床位,自合作至今,入住率已从2013年的不足30%上升至80%以上。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异地养老如今也成为许多京籍老人的另一种选择。京津冀三地协同养老的试点机构——天津市武清区养老护理中心,每收住1名北京自理老人,可以领到天津给予的1050元运营补贴,同时能领到北京给予的一年3600元的床位补贴,实现养老扶持政策跟着户籍老人。此外,京津冀三地正合力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壁垒,力争在5年时间内做好与养老相关的医疗、低保、救助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的衔接工作,使京津冀三地老人在异地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

昔日同窗 房山养老处邻居

昨天(20日),房山区窦店镇万科·幸福家社区养老中心里,92岁的老许拿着才写了一半的回忆录,迫不及待地来到好友老黄的房间,想先和他一起分享。

老许和老黄曾是浙江大学的同窗好友,大学毕业后各奔了前程。机缘巧合,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他俩却在房山的养老中心又成了邻居。两人一起健身锻炼,畅谈养生保健的秘诀,享受起幸福安逸的晚年生活。

老许名叫许维钧,是核工业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退休后,一直住在西城区展览路的北露园小区。在城区生活了58年,为何他搬进了乡下的养老中心?

老许说,这多亏了老黄。“年纪大了,过去生活上一直由保姆照顾。但保姆一天只工作8个小时,其余时间无人照料,很担心自己突然生病。”恰巧孩子要装修房子,他打算搬进养老院。“不需要太豪华,但要住着舒适安心,不让子女操心。”按照这样的标准,老许开始多处考察养老院。可看了一圈下来,老人都不是很中意,城区内公立养老院床位紧张,民办养老院月收费上万元实在太贵,收费低的服务和居住环境又跟不上,他只好选择了一家江苏无锡的养老院。

临行前,老许舍不得相识多年的好友,一通电话打给老黄道别,得知消息的老黄便邀请他来到了房山,到自己住了半年的养老中心一聚。没有想到,这一聚便再也不曾分开。

“没想到这里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正符合我的要求,一问价格,老黄和老伴儿二人住120平方米的套间,加上养老服务费和餐费,一个月下来,一共只需8000元,性价比高。”

第二天,老许就住进了万科·幸福家社区养老中心。“在这里享受的是居家式养老,住的一室一厅70平方米的房子,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每天有保洁员上门打扫卫生,护理员检查身体,一日三餐也有营养师配餐。有什么突发情况,每个房间都有呼叫器,一按就有人来。”老许说,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家的感觉,走上130步就到了老黄家,两人比以前离得更近,交往更深。

现在,他每天的活动安排得很满。除了看报、写书,和老伙伴们聊天、下棋,还练起了太极和拉力绳。“思想放松、适当运动,我还减掉了大肚腩,老黄开玩笑说我头发都比以前黑了。”老许说。

记者探访获悉,目前这家养老中心共入住了135名老人,其中70%是来自城区的老年人,他们在这里享受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料,免费理发、修脚等周到的服务,每天由一名社工组织老人们参与绘画、书法、手工、健身操等休闲活动,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在过去几年里,房山区的养老机构呈现出“小、散、低”的特征,硬件基础差,管理服务水平低,缺乏专业化的运营团队,总量不足与高空置率并存等问题,与全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差距较大。为此,该区决定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开创养老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路。

2015年12月,房山与北京万科签署了养老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围绕长阳一号地托老所、长阳西客站3号地金域公园养老福利中心、理工大学2号地养老公寓3个项目,共同打造房山区养老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北京万科养老公司医疗护理总监沈德威看来,许多城区的传统养老机构是把老人集中在多人间养护的形式,管老年人吃、住、行及健康照护。由于机构空间和人力资源有限,大多无法满足身体健康老人在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而万科·幸福家社区养老中心则采取“社区化养老”模式,利用万科已建成的传统住宅项目,拿出一幢配套设施楼来做养老,将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植根于成熟的生活社区,整合社区资源,提供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化养老服务。“这幢楼属于集团公司内部资产划拨,由北京万科养老公司运营。老人们在这里以中低等的费用,享受高端服务。”沈德威说。

在占地1.7万平方米的养老中心内,共设130个房间,配备康复中心、娱乐室、健身房等公共服务设施,设施里有针对老年人餐厅、看护中心和体检中心等。在医疗方面,该中心与友谊医院、同济东方中西医结合医院、窦店镇中心医院、北亚骨科医院进行点对点合作。

未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老人会选择到郊区和河北、天津的养老院养老,以较低的价格,享受优质的服务。 本报记者 褚英硕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