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要闻 > 社会民生 > 正文

打车难让女记者开始记日记 为“的哥”发声结交千名朋友

发布时间:2015-05-25 15:42:43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殷呈悦  |   责任编辑:崔涛涛
作为第一批走出国门看国外汽车工业的记者,张瑾打的是一位“很不寻常”的“常客”,每次一上车她就坐到副驾驶位置,与“的哥”畅聊行业热事,她传递他们的想法,报道他们的苦楚,倾听他们。

图片源于网络

  在北京“的哥”接送过的所有乘客中,女记者张瑾是一位“很不寻常”的“常客”——虽然家里有车,出门却偏爱打的;每次一上车就坐到副驾驶位置,边与“的哥”畅聊行业热事,边在小本子上做着速记。从2011年至今,她已经记录了17本打车日记。

  张瑾其人

  “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建言人、原《购物导报》副总编,做汽车口记者三十余年。作为第一批走出国门看国外汽车工业的记者,带着“汽车工业一带几”的思考去看问题,对于汽车及相关产业与交通等格外关注,1994年到德国斯图加特等地,1995年到美国底特律等地,开始对汽车文化及交通文明与中国的交通状况有了对比的思考,关注汽车文化与交通文明的有机结合。

  打车难让女记者开始记日记

  “2013年3月6日,叫车未成功;后来又碰上几个月前打车的司机,缘分啊!那天我还给他买了吃的,他还记得。他是单班,每月要完成15个单子的任务……”“2015年3月27日,好快呀,(这是)第十七本(打车日记)了,今天二环路堵死了,打车难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车跑不起来……”翻开张瑾的日记,行行墨迹间尽是对司机的关怀。由于是速记,日记本里并不是十分工整的方块字,有时还能看到用“PD”代替“判断”这样的写法。“我就是一边听,一边感受,一边记录,不想漏掉司机们说的每一句话。”

  为什么打算写这样一本日记?2011年10月23日,央视报道了北京打车难,引起热议。女记者出身的张瑾第一反应不是指责,而是思考如何改善现状。喜欢跟的哥聊天的她,决定潜心做调研工作,并记录打车日记。在张瑾看来,交通拥堵、乘客对“禁止打车区域”概念的模糊,尤其是打车文明的缺失等,都是打车难的原因。张瑾开始整理打车攻略,为缓解打车难想法子。

  为“的哥”发声结交千名朋友

  日记记多了,她也与“的哥”们的心越来越近,传递他们的想法,报道他们的苦楚,倾听他们的心声。也正是因此,她走进了许多“的哥”的心里。

  今年2月份,一名爱心车队的“的哥”让张瑾参加一次“温暖回家路”的活动。在小年夜与大年三十的晚上,“的哥”们一趟趟跑去机场接送归家旅客,让她心里充满敬佩。张瑾还发现,充满爱心的司机师傅也有许多不善言说的辛苦,比如,在去往T2航站楼接乘客的路仅有3公里,很多“的哥”却要走1个多小时,“我专门去那段路调研过7次,‘的哥’要开车,又要排队,状态基本上都是‘吃完路边摊,转身就如厕’,苦中作乐的样子很让人心疼。”因为总为“的哥”们发声,张瑾有了上千名“的哥”朋友,有什么行业新闻,“的哥”们都愿意告诉她自己的看法;受了什么委屈,也会主动打电话跟张瑾诉苦。

  在张瑾的第一本日记中,记者翻到了这样一句话:的哥是城市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就是一道风景线,拉着老北京和‘新北漂’去往北京的大街小巷,去奋斗,去改变这个城市,他们见证了一切。”说到这里,张瑾有些动容。在这次十三五建言中,张瑾希望提倡“打车文明”与“交通文明”,“和谐相处,用文化的力量四两拨千斤地去解决交通中的问题。”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