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安丰镇:探索“小田变大田”改革路径 释放多重“嬗变效应”

2024-06-23 09:59:23|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兴化市安丰是“中国河蟹养殖之乡”,现有河蟹养殖塘口7844个17.86万亩。2023年5月起,安丰镇坚持党建引领,围绕“村集体的严格收回来、闲散的认真盘起来、老百姓的努力合起来”,推进“小

兴化市安丰镇:探索“小田变大田”改革路径 释放多重“嬗变效应”

  兴化市安丰是“中国河蟹养殖之乡”,现有河蟹养殖塘口7844个17.86万亩。2023年5月起,安丰镇坚持党建引领,围绕“村集体的严格收回来、闲散的认真盘起来、老百姓的努力合起来”,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一年来,释放出多重“嬗变效应”。

  村集体变强,百万元以上村翻番了

  2022年,全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291万元,其中:30万元以下村2个,30-100万元村34个,100万元以上村6个。2023年,安丰镇党委政府把规范土地资源管理作为村集体增收的突破点,全面核实所有蟹塘面积,先干部、后党员、再群众,规范收取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和土地剩溢面积流转金。实施改革后,全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873万元,同比增长69.1%,增幅在泰州名列第一,其中:30万以下村“清零”,100万元以上村翻了一番。塘港村党总支书记丁春建说:“通过规范资源管理,村集体的全部收了回来,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历史性突破了100万元,同比增长44%,圆满完成‘8420’目标任务。”

  生产力变新,配套与收益提升了

  绿水绕村流,清风拂两岸。漫步于塘口小道,入眼皆是风景,新风扑面而来。看着眼前的景象,张阳村党总支书记王文林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通过‘小田变大田’,村集体的剩溢资源实现了颗粒归仓,我们有了实施民生工程的资金源泉,做起事来劲头十足。”

  “小田变大田”改革,破解了农村资金短缺问题,更多的村集体资金用于蟹塘基础设施配套。2023年以来,全镇各村投入1900多万元用于蟹塘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其中包括修路、架桥、亮化、河道清淤疏浚、人居环境整治等。如今,通往蟹塘的路风雨好走、拉向蟹塘的电日夜好用、流向蟹塘的水春秋常清。

  蟹塘依赖电泵抽换水控温保质。对于蟹农而言,保障蟹塘的用电需求十分重要,特别是在高温季节。群众有需求,干部动起来。现在,蟹农需要拉电,村干部立即向供电部门打申请,工作人员随后查勘现场、制定方案、进场作业,一天内就能通上电。截至目前,当地供电部门为村民维修电力设施500多处。用电问题不再是困扰,群众吃下了定心丸。钟祁村塘主老李喜滋滋地说道:“电力改造后,我现在再也不用为蟹塘供电不足、螃蟹缺氧的事而担心了。塘口日夜通明,夜间也可劳作,管理蟹塘十分方便。”

  同时,安丰镇积极运作河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借力国有平台公司和河蟹产业研究院,加大经济、科技、管理、从业人员“四类投入”,大力发展“水下”新质生产力,养出来的螃蟹规格更大、挑膏居多,亩均收益6600元,同比增长8%,老百姓的钱包更鼓了。

  干部作风变优,“点赞”的群众增多了

  “天气干旱无雨,很多蟹塘遇到抽不到水的困境。新元村郭乃安支书疏浚河道,帮助养殖户解决打水难题,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新元村蟹农日前在抖音平台发的一条“表扬短视频”。梅雨季节前高温少雨,水位下降,各村加大河道清淤疏浚力度,保障塘口的取水源。实事办到了心坎上,村民不由为村干部的工作作风“点赞”。

  烈日炎炎下,刘文村的几名村干部正挥汗如雨,铺设青砖小路。“过去上蟹塘,泥巴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粘住了双脚。如今村里帮助我们改造土路,蟹塘的路好走了,运输更方便了,现在的干部真不简单!”刘文村的养殖户老张高兴地说。“小田变大田”行动中,全镇先后协调化解了涉土矛盾187件,其中重点信访矛盾3件,稳定了承包权,理顺了经营权。党员干部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干群之间的心更齐了,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

  今年,安丰镇在乡村振兴板块重点推进项目清单和土地清单。各村积极响应、真抓实干,围绕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这个核心,积极盘活坑塘水面,建设国蟹三十六仓,增加村集体租金收入。村干部全员招商,利用村庄可建设用地发展实体经济,招引村办工业,带动“家门口”就业,共同绘制“安丰安好”的美丽图景。(图/周社根 文/周艳 史明晖 杜研宣)

【责任编辑:DH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