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要闻 > 社会民生 > 正文

校企联合 托起溧阳蚕桑产业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0-05-19 11:28:43  |   来源:中国网·美丽溧阳  |   作者:邹迪 宋林珍  |   责任编辑:DH020
日前,由溧阳市文化小学发起,实验小学、昆仑小学、东升小学、新昌小学等18所小学共同参与的“丝带”学校联盟在溧阳市苏南蚕桑研究所正式成立,该联盟的成立开

校企联合 托起溧阳蚕桑产业新希望

  中国网·美丽溧阳讯 日前,由溧阳市文化小学发起,实验小学、昆仑小学、东升小学、新昌小学等18所小学共同参与的“丝带”学校联盟在溧阳市苏南蚕桑研究所正式成立,该联盟的成立开创了溧阳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通过“校企联手”将溧阳蚕桑文化基因根植于孩子的心中。5月12日,记者采访了“丝带”联盟的“校企”双方,了解他们在保护和传承蚕桑文化方面的具体作法。

  蚕桑是溧阳市传统的农业产业,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特别在90年代鼎盛时期,溧阳桑田面积达到10多万亩,年产茧量超过15万担,农民年收入超过1个亿,是当时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也是溧阳“丝府茶乡”的金字招牌。但是随着苏南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蚕桑产业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如何“重塑”蚕桑养殖发展新模式成为农业企业思考的方向,而实现蚕桑文化产业复兴也是社会各界关心的课题。

校企联合 托起溧阳蚕桑产业新希望

  “人的成长如蚕的生长,勤勉吸纳,不断充实。因此我们选择以‘蚕桑’这个传统产业为方向,既是希望可以传承文化,也期盼孩子们在养蚕、观察蚕、画蚕、写蚕等体验式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生命的价值。”市文化小学副校长孟荣翔介绍,自2007年起,该校每年都开展历时两个月的“文小的蚕精灵”养蚕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蚕桑文化与现代小学教育融合,构建了蚕桑文化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并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去年,文化小学“区域蚕桑文化特色课程建设研究”项目入选教育部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校本课程建设项目。

  孟荣翔告诉记者,此次18所学校将充分利用对接企业的文化资源,组建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饲养一次蚕、记录蚕的一生、开展一项研究、展示一次成果,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个性课程中落地生根。

  作为“丝带”学校联盟的校外基地——天目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保护、创新、传承蚕桑产业。

  “这是一株非遗文化的百年古桑,叫“溧阳红”,刻记了溧阳蚕桑文化的历史烙印。此外,我们这里还保存着50年代从湖州那边引进的湖桑,它见证了溧阳蚕桑70年来的历史。”在江南丝府桑博园内,天目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办公室主任朱卫军一边阐述蚕桑文化历史,一边将目前科研站最新的成果向记者娓娓道来。据悉,该公司博士生团队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合作,经过8年的努力,选育了一个“果、叶两用桑”新品种,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个品种不但桑叶产量高,可以养蚕,而且全年每亩能产桑叶4000—5000斤,桑果3000—4000斤,每亩桑田给农民增收3—5万元,颠覆了几千年来单一栽桑养蚕的生产模式,将成为溧阳蚕桑产业复兴的希望。

  在江南丝府内还建有“江苏省溧阳蚕桑文化博物馆”,这里也是“丝带”联盟的科普教育基地。此处收集和整理了300多件蚕桑丝绸文化展品,从蚕桑的发展起源到兴盛时期,从古代蚕桑丝绸到现代的丝绸工业,从蚕桑故事到著名人物介绍,蚕桑文化博物馆详细介绍了蚕桑丝绸文化,将保护、传承和传播结合在一起,让参观者更深刻地理解蚕桑丝绸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也将成为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朱卫军指向不远处那一片绿意浓浓的桑果园说道,“我们深信,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春蚕’奉献的基因,不仅会把溧阳的蚕桑产业发扬光大,将来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图文/邹迪 宋林珍)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